第七节 病虫害与植物检疫 建场初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很轻,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病虫害越来越重,种类不断增多,
危害面积亦不断扩大。
主要病害与防治
小麦:主要病害有锈病、赤霉病、根腐病、散黑穗病等。锈病多发生在1972年以前,如1971年,
二连合春1号小麦发生锈病,致使3,525亩小麦绝产,损失小麦70.5万斤。1972年以后很少发生锈病,
其主要原因是选用了抗病品种。赤霉病几乎年年都有发生,但发生最重的年份是1965年、1975年、
1981年和1985年,这几年赤霉病发病率都在5%以上,严重的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选用抗病品种、
改进技术措施、加强晒场管理和设施,以提高赤霉病的防治能力。
根腐病主要危害作物根部,它和散黑穗病都是通过拌种来防治。
大豆:病害有根瘤病、灰斑病等多种,尤以灰斑病危害最为严重,发病率一年比一年增高,除个别
品种外,发病率一般年份可达80%以上。灰斑病的发生,可使大豆减产10—30%,严重影响产量、质量,
致使等级下降,甚致不能出口,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为防治大豆灰斑病,1985年,农场购进东方红—18
型防除机50台,甲基托布津及多茵灵胶悬剂5,000公斤,对大豆灰斑病进行了全面防治,发病率明显下
降,但未能根除,因此,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根瘤病多年来很少发生,其原因是采用药剂拌种,近年来又推广了多福合剂拌种,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玉米:病害有黑粉病、大斑病等。黑粉病的发生和发病率的多少,因品种不同而异。1975年、1979
年两年,黑粉病发病率都在5%以上,减产5%左右。
大斑病只在各别年份有所发生,但,未能造成危害。
黑粉病和大斑病,主要采用药剂拌种来进行防治。
水稻:主要是稻瘟病,此病减产严重,发病严重可使水稻绝产。1985年,三队、十七队发生较重。
用富士一号药剂防治效果较好。
甜菜:主要是褐斑病,造成叶子枯死,减产比较严重。避免重、迎茬和药剂拌种可以防治和减轻危害。
主要虫害与防治
小麦:小麦的虫害主要是粘虫,其次有蚜虫、麦叶蜂等。粘虫建场以来,经常发生,但是达到防治
指标的年份只有1966、1970、1972年三年,其中1972年最为严重,虫灾面积达76,515亩,约占小麦播种
面积的91.3%,虫口密度每平方米达50头以上,多者达800头。团司令部组织各农业连队及时进行了防治。
全团共用各种杀虫农药:粉剂69,619公斤、液剂197公斤、用工量计8,644个;出动喷粉器141台、喷雾
器63台,基本上消灭了粘虫的危害。
蚜虫和麦叶蜂等虫害在农场也时有发生,但都未达到防治指标,个别较重的地号,可喷撒杀虫药剂进
行防治。
大豆:危害大豆的虫害有:草地螟、大豆食心虫、包囊线虫、大豆潜根蝇、蚜虫等。
1982年,农场发生了草地螟虫灾,大豆受害最为严重,虫灾面积近3.7万亩,占大豆播种面积的50%
以上,大豆叶片被吃光,变成了光杆,是农场史上少见的虫害重灾年。全场紧急动员,全力以赴投入药
剂灭虫。按虫龄大小定农药,按虫口密度定药量,采用人、机结合灭虫的办法,根据虫害面积大小,合
理进行安排,把幼虫消灭在3令前。全场经过17天的奋战,控制了虫害,把虫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大豆食心虫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可造成大豆虫食率5%,重的年份达8%以上。结荚期喷撒
敌杀死药剂对防治大豆食心虫效果最佳。
包囊线虫和大豆潜根蝇近年很少发生,其原因是近年推广了用多福合剂农药拌种的结果。
蚜虫近年常有发生,但很少形成灾害,使用乐果防治,可取得最佳效果。
玉米:危害玉米的虫害很多,主要有玉米螟,其次是蚜虫、草地螟和粘虫等。
玉米螟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生面积常常在百分之百,一般平均每株5至6头幼虫,有的年份一株玉米
有19头幼虫,表现形式一般折茎、折穗、掉穗,一般减产20%左右。
在玉米抽雄穗之前,每株玉米心(即喇叭口)内放1克“毒颗粒”防治玉米螟效果最佳,防治率可达90%
以上。
用
蚜虫很少形成灾害,使用乐果防治效果最佳。
1972年,全团发生粘虫灾害,玉米受灾面积为8,325亩,约占播种面积的80.6%;1982年,全场草
地螟成灾,玉米受灾面积3,711亩,占播种面积的五分之一。这两年全场全力以赴,采取有效措施,及
时进行药剂灭虫,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主要虫害是潜叶蝇和负妮虫,有的年份很重,不是年年发生。因虫定药、以虫情定药量,适
时灭虫,尽量缩短灭虫时间,提高灭虫效果,减少虫害损失。
甜菜:主要害虫是跳甲,在苗期为害,不注意苗期施药,往往因跳甲危害造成无苗而毁种。加强苗
期管埋,适时施用农药,以防跳甲成灾。
病虫测报和植物检疫
农场病虫测报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自建场到1982年,这个时期的病虫测报主要是粘虫发生的测报。1972年以前,每年5月份各生产队都
在麦田中设置诱蛾器,由农业技术员或防虫员进行测虫工作。1972年以后,全场只分4片设置诱蛾器(即以
场部为中心分东、南、西、北4片)。
二是自1983年以后,农场对病虫测报工作有所加强,在科研站设1名专职病虫测报员,负责粘虫、草地螟、
玉米螟、大豆食心虫、地老虎及小麦赤霉病、大豆灰斑病等7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农场的病虫测报是总局植保站10个测报点之一,每年拨给一些植保补贴,如:配置了显微镜、电源放大镜、
植保箱、孢囊漫游器、东方红一18型防除机等仪器,为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
建场以来就抓了植物检疫工作,但,上下抓的都不紧,植物检疫对象不能被控制,如兵团时期,开展
百棵活动(即号召每个青年和职工从家乡随信邮寄来农作物种子,然后种100棵作物进行试验)。农场还通过
调种和机车到北安去支援麦收等将检疫对象一一燕麦草带进了农场。
1985年以后,国家强调植物检疫法,各级对植物检疫工作非常重视,农场按上级指示,任命李翠兰为
植物检疫员,并负责名山、军川、普阳三个农场的植物检疫工作,从此,植物检疫工作才走上了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