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机队伍

第三节 农机队伍


建场初期,不仅缺少农业机械装备,更缺少真正懂技术的机务人员。
1958年以前,机务人员主要是1956年宝泉岭农场远征开荒机耕队留下部分机务人员,佳木斯青年集
体农庄、萝北县莲花劳改农场并入时并入部分机务人员,共52人,其中:拖拉机包车组长12人,联合收
割机手5人,农具手和学员23人。这些人是农场机务人员的主力;也是后来农场培养机务人员的老师和骨
干。
1958年,大部分转复军人和支边青年都被充实到机务队伍中去,逐步成为农场机务队伍的主力。
1962年,农机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开始分配来场,至1966年先后分配来场的农机专业的大、中专
毕业生共有15人。这对培养和提高机务人员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非常有利,起到了先生和老师的作用。
从建场开始,农场就十分重视培训机务人员,采用了师傅带徒弟,边学边干的办法,“老师傅带好
了新师傅,新师傅又教会了大徒弟,大徒弟帮助了小徒弟”。更主要的办法是办机务培训班。
1966年以前,机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由萝北农垦分局和农场同时举办。每年冬闲时,萝北分局办两期
机务冬训班,每期45天左右,各农场的拖拉机包车组长、驾驶员和联合收割机手,都集中到萝北分局参
加学习。农场举办农具手和学员培训班,每年都分期分批进行轮训。全场机务人员,到1966年每人都参
加了3至4次冬训班,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1965年,全场机务队伍发展到286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技术无用论”思潮的影响,批判“反动的技术权威”,机务人员学习技
术被视为“不突出政治、走白专道路”,部分机务干部和机务人员,以所谓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历史
问题或以“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反动的技术权威”予以排斥和批判,下放或排除机务队伍不用。
每年冬季举办的机务人员培训班也被视为“白专”道路而停办。使农场机务队伍的素质明显下降,技术
水平明显降低,致使机车作业故障多,完好率下降,出勤率低,效率不高,给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1966年至1969年,全场机务人员增加44人,平均每年增加11人。
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必须首先提高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1972年十二团重新开始
在冬季举办机务人员培训班,每年举办2至3期,每期20天左右,每期参加80人以上,至1985年,全场共
有2,680多人次参加了机务培训班学习,从而使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逐步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被下放和排斥出机务队伍的机务干部、技
术人员和机务工人,陆续回到本职工作岗位,使全场机务管理水平和机务队伍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978年以后,全场实现了技术4级以上的机务人员才能担任包车组长、3级以上的机务人员才能担任驾驶
员;3级以下的机务人员只能担当农具手和助手工作。
1985年,全场机务人员增加到850多人,比1965年增加了564人,比1972年增加385人。有农机工程师
3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8人,这些人为农场农机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