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机具维修与保养 修理设备
维修与保养设备是随着农业机具的逐步增加而发展和扩大的。1960年,仅有1台车床、1台钻床、1台
油泵试验仪器,只能做机车的各号保养,更无制造能力。1963年,名山农场成立后,才建了铸造车间、
开始生产农机配件,修理设备增加到10台,有了一定的修理能力。修理厂房500平方米,一次可容纳8台
机车同时进行修理,冬季检修能力为20台机车。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和扩大,农机具的不断增加,维修
保养设备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1965年以后,各生产队都相继建起了保养间。1976年,农场自筹资金在场部新建一座农机修造厂,
主修车间1,440平方米,铸造车间730平方米,机加车间600平方米,锻造车间500平方米,1980年9月竣
工并交付使用。全场拥有修造设备102台,有16个生产单位购置了车床、摇臂钻床、小台钻、电焊机、交
流充电机、空气锤等。机械保养和修理、制造网点已初步形成。修造厂主修车间一次可容纳13台机车同时
修理,冬检修理能力达40台机车。配件生产、加工、热处理能力,全年能完成160台左右的机械设备修理
任务;还可承担对外修理与加工制造。
修理制度
1958年至1979年,农场各种拖拉机、收获机的维修、保养,执行的是四级大、小修理制度。除此之外,
在进行班次保养的基础上,还按耗主燃油的数量规定进行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保养,坚持定期修理,
防重于修的原则。机务人员基本做到了按时、按作业量、按号、按项目进行对机车的技术保养,使农机
具经常保持完好状态,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拖拉机、收割机保养、修理制度表(按工作小时计算)
1967年1979年,对农机保养级别的划分是按拖拉机耗主燃油的数量规定的。(详见表)
拖拉机、收割机按耗主燃油量保养、修理制度表 燃油单位:公斤
定期修理制度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机械修理、使用水平的提高,原大、小修制度已不能适应农机事业的
发展要求。1930年制定了拖拉机定期修理制度,1981年农垦总局正式颁发了拖拉机定期修理制度(试行)方
案。经过几年来的实践,逐步使全场的农机人员有了认识,被广泛应用到作业中去。使得农机维修、保养
制度更加系统化,避免了原大、小修制度的界线不清,零部件提前更换等缺点。在确保机车技术状态完好
的前提下,做到了物尽其用。即便于管理和掌握,又减少了消耗。在实际贯彻中,无论执行四级保养、还
是五级保养,其周期必须同定期修理间距相配合。
拖拉机、收割机定期保养修理表 单位:公斤
各种型号拖拉机定期修理间距表 单位:公斤
农机具管理
1962年以前,农机管理大都是沿用苏联的整套农机管理章程。 1963年以后,结合农场生产实际,进
一步加强了机务管理,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着重贯彻了机务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建立了单车和
班组岗位责任制度;重点抓了农机作业、保养、管理等“标准化”建设。在推广标准化活动中,涌现出
一大批先进机组和个人,如,被树为“东北农垦总局机务标兵”的余家全包车组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他的先进经验,农场在全场广泛的进行宣传和推广。并把他对农机具的维护、使用、保养等事项的具体
内容和作法,做为一项制度,在全场机务队伍中贯彻和执行。其具体内容及做法是:把机务规章制度,
作为实际工作中的准绳,做到“三不、四按、五净、五认真、五勤、五封闭”。
“三不”。不乱开、动别人的机具,不随便把自己的机具交给别人,不乱拿别人的零件和工具。
“四按”。按时间和耗油量,按号数,按项目,按技术规程进行保养。
“五净”。油、水、空气、工具、机具等干净。
“五认真”。认真检查,认真保养、认真管理、认真交、接班,认真执行机务规章制度。
“五勤”。手勤,勤摸各部件发热程度和调整皮带、链轨的紧度等。
眼勤,细心察看发动机排烟,各部有无漏油、漏水等情况。
耳勤,仔细倾听拖拉机发动机及各运转部件的声音。
嘴勤,将机具作业中的情况向下班做详细的交待和说明,勤讲安全操作规程、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各种
技术规程,勤督促车组人员及时、按号、按技术规程对机具进行检查和保养。
腿勤,勤走访兄弟车组,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并在作业中对机具和作业质量加强检查。
“五封闭”。加油口、油箱盖、油尺口、汽化器、磁电机等五个部位用布套加以封闭。
在合理使用机具的同时,要坚持三细心、四慢、六注意的作业方法。
“三细心”。细心调整、使用各种农机具,细心观察农机具在使用中的情况,细心保养和维护
农机具。
“四慢”。道路不平或坚硬的条件下慢,拐弯慢,倒车和挂车要慢,起步要慢。
“六注意”。注意发动机温度,45℃以上机车方可起步,60℃开始机车负荷,75℃至80℃正常作业。
二是注意机油压力和粘度的变化情况,小油门油压在1—1.5公斤/平方公分,作业中应保持 1.7—2.5公
斤/平方公分的正常压力。三是注意倾听发动机的各部声音。四是注意拖拉机的负荷。五是注意各联结
部位的工作状态。六是注意使用和爱护农机具。
余家全包车组先进经验的推广和应用,使全场农机具技术状态明显好转,完好率显著上升,促进了
农机作业、保养、管理等标准化的进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机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被废弛了,使农机事业遭受很大损失。
1979年,在学习双鸭山农场机务管理经验中,农场加强了“三库一场”的建设,恢复和开展了“五
净四不漏”,创甲级机车的活动。同时进行了田间作业、机务管理等标准化竞赛活动,使农场的机务管
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1980年,全场有14个生产队达到了农机管理标准化,占生产队总数的70%。对124台机车进行了“五
净四不漏”的检查评比,其中:甲级车33台,占总数的58.9%,乙级车20台,占16%,不合格的机
车31台,占25%。1981年全场达到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单位有18个,占总数的90%。通过对107台机车的检查
评比,甲级车24台,占总数的22.4%,乙级车26台,占总数的24.3%,不合格的机车57台,占总数的53.3%。
不合格的原因是这年涝灾严重,在整个麦收过程中,拖拉机、收割机全部进行防陷改装穿木鞋,效率低、
磨损大。
1982年,全场有机车的单位,经考核、检查,全部达到了农机管理标准化。
1983年,对105台机车的检查、评比结果是:甲级车78台,占总数的74.3%,乙级车27台,占25.7%,
基本上消除了不合格的机车。第十生产队被评为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先进单位,奖给流动红旗一面。对
全场甲、乙级机车发给了技术保养评定卡,并给予全场通报表扬。近几年,农场农机管理曾多次受到宝
泉岭农场管理局的表扬。1980年,管局授予农场“机务管理标准化先进单位”,颁发了合格证”,并奖
给沈阳—130型汽车1台。
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后,农机具及其所有农机设备,全部作价变卖给职工家庭农场,使
农机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转变到各家庭农场
分散经营管理;农机管理机构,也由过去的行政指挥型,转为经营服务型,这给农机管理工作提出了
新的课题和要求。为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机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各家庭农场,
农场制定了下列各项管理措施。
1.农机设备是农场的重要生产资料,各家庭农场必须对农机具严加管理、维护和使用确保其完好的
技术状态,使其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并严禁家庭农场将农场转让的机械、设备转手倒卖,对个别经
营有困难的,生产队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协助转让他人,同时,签定合同,报场农机管理部门备案。
2.获得农机具转让权的家庭农场,应定期缴纳转让费,不能如期交款者,农场按银行贷款利率收应
交金额的资金占用费。
3.家庭农场的农机具更新,纳入农场计划。
4.家庭农场的农机具(包括自购的农机具),应接受农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农机具应集中停放,
并设专人负责看管,看管人员的费用,由机械户家庭农场按其农机具拥有量的多少均摊。
5.家庭农场的农机具要坚持计划保养和维修检查制度,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有证驾驶和农机
管理制度,生产队和有机户家庭农场要设兼职安全员。
6.有机户家庭农场农机具的使用,必须接受生产队的指挥,未经领导批准,不得外出承包劳务,为手
工户代耕的机耕费结算价格,一律按农场统一规定的价格并经财务部门结算,不得随意提价或不经财务
结算而私自收取现金。
7.家庭农场大型农机具(拖拉机、康拜因、胶轮拖拉机)的维修,仍执行定期修理制,按耗主燃油量
由生产队从家庭农场收入中提取修理费上交农场。拖拉机、胶轮拖拉机每耗1公斤主燃油提取0.16元,联
合收割机每耗1公斤主燃油提取0.30元,生产队申报修理计划,由农机科根据名机车技术状态,统一安排
进厂修理,杜绝只重生产而忽视农机维修的弊端或掠夺式的使用方式。
为有利于家庭农场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机械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科学种田等几方面的
要求,农场还推行了生产协作体,积极组织好家庭农场之间的生产协作。
生产协作体的组成,不改变农机具所有权,土地使用权,不改变原承包合同,坚持民主协商、自愿结
合、自愿经营、单独核算、互惠互利的原则。其具体做法是:“联合干、分开算、合同制、讲互助”。
在一个协作体内农机具协同作业,劳力有组织的互助,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由合同制约,各家庭农场单
独核算、各计盈亏、收入、支出、上交利费各记各的帐,即讲经济关系,又讲协作互助。
上述各项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对加强机务管理,发展生产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农场修造设备统计表 单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