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畜禽 猪:
1957年,为改善职工生活,开始养猪。
1959年,毛主席发表了《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一封信》,号召大力养猪。在这封信的推动下,农
场成立了畜牧队开始公养猪。
1962年,在执行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的方针指导下,大力提倡私人养猪,使养猪事业发展很快。
从饲养的数量上来看,养猪头数成倍增长,1965年,养猪头数达2,530头。
1966年以后,由于受“极左”路线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公养猪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私人养猪
则被视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受到批判,使养猪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1969年以后,十二团狠抓养猪生产,提出“连队要种千垧地、养千头猪、积万吨肥”的口号,使
公养猪发展很快。1973年,全团出现了人均一头猪的大好局面,农业生产队基本实现了农牧并举。
1977年,全场饲养母猪900头,产仔猪达到3,400头。这年十三
队被树为“千头猪”先进生产队,受到总局、管局的表扬和奖励。此后,由于私人养猪出现了“三难”,
即:买饲料难、买仔猪难、卖肥猪难,私人养猪受到影响,养猪数量逐年下降。
1978年,国家调整了农副产品价格,猪价同粮食比价不一致,省委提出了“压马增牛调整猪”的
口号。当时,名山农场也出现了“养猪不如卖粮,只养自食猪、不养商品猪”的现象。母猪由810
头下降到630头,这年全场畜牧业亏损22.7万元。
从公养猪饲养来看,六十年代采取的是原始喂猪法,即:一口大锅煮饲料,一条扁担两个桶,挑
食喂养日三次。七十年代推广了发酵饲料喂猪法,即:生干料、平面喂、卧满圈、直线摧,这样即能
节省燃料、又减少了人的劳动强度,充分利用猪舍,加速了养猪事业的发展。
1985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后,公养畜禽全部转卖给畜牧承包户饲养管理,畜牧业的经营形
式,走上了改革开拓的新路子。
马:
1955年,佳木斯农场建场时带来74匹鼻疽马。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为适应当时运输的需要,1958
年,又从铁力农场调来育成马驹74匹,加上萝北县畜牧场划归的一部分役马,数量达到198匹。由于当
时交通条件差,役马劳动量大,体质消瘦,引起马鼻疽开放。为了减少传染,将开放性鼻疽马进行了
捕杀。但每年仍死亡役马达20匹左右。为了补充役马数量的不足,又从肇源购入100匹役马;1958年,
国家从蒙古人民共和国赠送的马匹中调给农场50匹,从此,名山农场的养马事业逐年发展起来。
1969年,为适应战备的需要,成立了军马连,开始养军马。当时,军马连领导抓的紧、要求严,
畜牧技术员李世景采用人工授精,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即:配种率百分之百,产驹率百分之百,成
活率百分之百,为发展养马事业做出了贡献。
为搞好马匹繁殖改良工作,引进黑龙江车免马2匹、卡巴金1匹、奥洛夫1匹等优良种马。通过人工
授精,马的改良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976年,马的饲养量己达653匹,其中军马连328匹,余者在各生产连队饲养,这是自建场以来养
马史上的最高记录。
1978年,提出了“压马增牛调整猪”的口号,随着机械运输力的加强,各生产队短途运输多被胶
轮拖拉机所承担,马逐年被淘汰。1979年,马的存栏数为267匹,1985年底,马的存栏数仅剩50匹。
黄牛:
1958年,有黄牛25头,后又从外地购入20头,调给各生产队饲养。但各队都不够重视,饲养、管
理非常粗糙,一年四季在露天宿放,冬吃玉米秸、夏天吃青草,根本不喂料。1976年,全场黄牛存栏
头数仅达309头。
1973年,农场总局打开了黄牛外贸出口的渠道,黄牛开始被重视起来,兴起了“养牛热”。1982年,
由于大片荒原被开垦,草原越来越少,牧地紧张,公养大群黄牛无地放牧。七队公养120头黄牛,被
分散到各家去承包饲养。十六队35头公养黄牛,分给两家承包。
1985年全场黄牛存栏头数达803头,其中公养135头,畜牧专业户和私人养牛668头。
奶牛:
1960年,开始饲养奶牛,当时只有6头,是小山屯(现二队)从萝北县畜牧场划归农场时带过来的。
牛奶供畜牧队的仔猪用,剩余部分供应年老体弱和病号食用。由于职工家属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对牛奶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为满足广大职工家属日益增多用奶的要求,1964年,从红色草
原牧场引进5头奶牛,分给各生产队饲养,牛奶主要为职工生活服务,每斤售价5分钱。1975年以后,
各生产连队对饲养奶牛不够重视,管理不善,对奶牛的繁殖工作抓的不紧、要求不严,把奶牛放在
黄牛群中饲养,致使繁殖率下降,成活率不高,产奶量减少,造成奶牛生产亏损,使奶牛生产受到
严重影响。
1985年,公养奶牛全部承包给专业户饲养,专业户对奶牛加强了管理和精心饲养,使繁殖率和
成活率明显提高,产奶量日益增多,经济效益成倍增长。为发展奶牛生产开辟了新途径,激发了群
众养奶牛的积极性,年底奶牛存栏数达80头,奶牛生产必将很快发展起来。
羊:
1960年,小山屯从萝北县畜牧场划归农场时带来157只蒙古羊,后来从外地购进高加索细毛种羊
10只,1965年又从富尔基河(现新华农场)调入斯大夫种羊20只,进行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和繁殖,
从而,养羊业逐步发展起来。1977年,全场羊的存栏数已达2,331只。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农场逐年开荒,牧地越来越少,养羊受到严重影响。从1978年以后,羊的存
栏数逐年下降,1985年底,存栏数下降到478只,公养羊仅剩184只,私养羊294只。
禽:
1959年开始养鸡,由宝泉岭农场引进来格亨种蛋,在畜牧队用土炕孵化育雏。
1970年,成立养鸡场,养鸡1,430只。为了鸡群更新,每年都从外地引进种蛋,采取自孵、自育、
自养的办法。由于条件差,出雏率、育雏成活率都很低。
1980年,养鸡场划给八队管理,养来格亨蛋鸡4,200只。1983年,八队从鹤岗畜牧局孵化场购入
来格亨鸡幼雏,进行育雏以更新鸡群。1984年,因养鸡亏损,农场停止了养鸡。
1985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后,养殖专业户不断涌现。其中:养鸡专业户75户,养鸡总数达23,241
只,品种有:星布罗、来格亨、罗斯、二八八等。养鸭专业户1户,饲养康贝尔种鸭1,200只。畜牧公
司还从上海引进狄高鸭种蛋进行孵化,幼雏经过精心饲养和管理,生长良好,已在农场安家落户,深
受欢迎。
野生动物饲养:
1958年开始养鹿,当时只有3只马鹿。1960年又增加5只。
农场对发展野生动物十分重视,先后派孙丽娜、王淑英、高桂苓、孟道德、孙同彦等去横道河
子野生动物饲养场学习野生动物饲养和管理技术,为发展野生动物奠定了基础。农场饲养的种类有:
鹿、蓝狐、银狐、貉子、水貂、海狸鼠等。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了饲料单一,肉食供不应求,有时根本没有,严重影响了野生
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以致发生死亡,造成连年亏损。
1963年,农场研究决定,除鹿以外,把所饲养的其他野生动物全部淘汰。
1979年,养鹿发展到最高峰,存栏数达62只,其中梅花鹿12只,是养殖野生动物以来盈利的第
一年。
1980年以后,由于领导要求不严,未能经常督促和检查,鹿的饲养和管理水平逐年下降。
1983年,猪进入鹿圈,引起鹿炸群,造成撞死3只,撞伤多只鹿的严重事故。自此,鹿的食欲不
佳,健康受到影响。加上饲养方法粗放,大群混养,饲料单一而不足,对哺乳期的母鹿和仔鹿,更
缺少适口性的饲料,缺盐、少水现象常有发生,鹿的体质日趋消瘦,死亡率逐年增高。1985年,鹿
的存栏数仅剩9只,经济亏损严重。
蜜蜂:
1959年,建立养蜂点开始了养蜂,当年养蜂27箱。
1978年,发展到102箱,分两个生产队饲养。
1980年以后,农作物全部施用化学药剂灭草、杀虫,空气污染,蜜源有毒,蜂群中毒死亡严重,
1981年仅剩83箱。1982年,蜂群中毒死亡日趋严重,每箱所剩无几,无法继续饲养而停止养蜂。
主要畜禽历年年末存栏
历年主要畜、禽产品产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