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渔业

第六节 渔业


名山农场北靠黑龙江,南有莲花泡,西有鸭蛋河。黑龙江、莲花泡和鸭蛋河,各有多
条支流、河沟和泡沼,水源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各种淡水鱼类,农场发展渔业生产,有着得天
独厚的有利条件。
自建场以来,农场的渔业生产,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七十年代以前的捕捞为主的
渔业生产。二是进入八十年代后的捕、养并举的渔业生产。
为改善和满足职工群众生活的需要,农场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渔业生产。在七十年代以前,
主要采取的是,自给性的、以捕捞为主的渔业生产。
农场创建初期,就成立了专业捕鱼队伍,隶属副业队领导。各单位也分别在黑龙江、莲花
泡和鸭蛋河建立了捕鱼点,进行捕鱼生产。
长期以来,广大渔业工人在从事捕鱼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捕鱼工具也在不断
地进行更新和改进,主要有快钩、钝钩和多种多样的网具。捕鱼量逐年增加,曾多次创造出农
场捕鱼史上少有的好成绩。如:1961年6月,副业队渔业工人在黑龙江捕获一条2,100多斤的
大鳇鱼。1962年11月20日,副业队渔业工人在莲花泡一网捕捞鲫鱼1.5万斤,可谓莲花泡捕鱼
史上最多的一网。1970年,在鱼的销价十分低廉的情况下,全年捕鱼纯收入1.6万元,可见捕
鱼量之多,满足了广大职工群众生活的需要,职工家属吃鱼,在当时来说,
是极为平常的事。
七十年代末期,萝北县各公社、邻泡各农场及外县公社人员,大量涌入莲花泡,占驻各大、
小岛屿,伐木、修坝堵水,开荒建点,莲花泡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多年来,只顾提
高捕鱼量,所有在莲花泡上从事捕鱼生产的人员,不遵守水产部门颁布的有关捕鱼生产的各项
规定,网孔逐年缩小,鱼殖期(即:禁捕期)照例大肆捕捞,使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而黑龙江是中苏界江,两国渔民同在一条江上捕鱼,竞争激烈,无法制约,苏方又多采用现代
化的电网进行捕捞,致使江中鱼类有减无增。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致,农场渔业生产受到了一
定的影响,捕鱼量逐年下降,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加大,出现了求大供小的现象,
人们吃鱼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进入八十年代后,这种供求矛盾,日趋严重。
1980年,为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农场开始了人工淡水养鱼。利用黑龙江水
源,在三队二道沟修建了一个150亩水面的养鱼池。1980至1981连续两年投放鱼苗97万尾,由于
缺乏养鱼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加之外地鱼苗,适应性差,成活率低,1982年捕捞时,效果不
佳,收效甚微。
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后,农场确立了捕、养并举的渔业生产方针。1985年,在黑龙
江有捕鱼点7个,莲花泡捕鱼点4个,捕鱼船20多只,年捕鱼可达4.5万斤,是农场居民食用鱼的
主要来源。全场个体养鱼户6户,鱼池水面80多亩,投放鱼苗6.5万尾,亩产可达200斤左右。
为更好地发展养鱼生产,农场大型种鱼池和商品鱼池正在筹建中,个体养鱼专业户逐年增
多,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全场人民吃鱼难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