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节 概述

第五章 工业

第—节 概述


农场的工业是伴随着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不断向前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7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半自给、自给型到商品生产的发展过程。
开始,对发展工业生产认识不足,通过多年实践,认识到农场单一搞农业生产有一定
的弊端,必须坚持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才能使农场健康的向前发展。
1958年至1962年,工业主要有磨面、榨油、木材加工、红砖生产和简单的农机具维修。
还有些手工加工业,数量少规模也很小,生产水平很低。
磨面用的是石头立磨,榨油是手工操作的笨榨,工人体力劳动十分繁重,而生产的大
多是不去麸皮的全麦粉和未经精炼的豆油。尽管如此,仍供不应求,每年都要到地方或外
单位加工面粉和豆油,来满足本场的需要。
锯材用的是圆盘锯,大径积的原木要靠人工用“枪锯”进行加工。红砖生产是方框窑、
手工坯,年产量4万块上下。
农机具修理设备简陋,全部家当只有一台老式C一620车床,一台牛头刨床,一台小立
钻,一台电焊机、一盘烘炉。农机具的零、部件全部靠国家供应,只能进行简单的维修、
换件和保养。
全场工业总产值每年不超过20万元,职工100余人,尽管规模小、人员少、设备简陋、手
工生产,但它是农场工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昔日这些雏型工业的发展,就没有今日的半机械
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
1963年,名山农场成立后,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产品产量和质量也有所提高。在此
之前的工业生产,只是为了满足本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搞商品生产。办工业只是根据自
己的条件,办些农场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一些项目。如:农机具修理、粮油加工、木材加工、
砖瓦生产、大酱、酱油、挂面、糕点、粉条;以后又增加了糖果、冰棍、皮革、腐乳、酿酒
等。生产这些产品,设备和工艺简单,原料充足,产品即可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副
产品又可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
1964年9月,萝北农垦分局面粉厂移交农场后,对人员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对设备进行了
维修和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年产面粉可达1000吨,豆油60余吨,基本可以满足本场的需
求。
加工厂生产的酱油、大酱、糕点、白酒、皮革等,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
建材生产上,也有很大的突破。1966年,锯材1,659立方米,生产红砖186.5万块、红瓦
达36.4万片,基本满足了本场当年基本建设的需要。
农机具修理实现了大、小修不出场,并可制造一些简单的农具配件,保证了农机具的完
好率和正常作业。
随着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的飞速发展,特别是1968年以后,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
场,人口剧增,显示出农场工业有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趋势,尤其是面粉生产,更感到供不
应求。于是,发动面粉粉厂工人,对所存在的设备简陋、机械不配套、产量低、品率低、质
量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广大工人决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群策群力,
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972年,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和安装,对原来的设备进行
了彻底的改造和更新。改装了打麦机、刷麸机等;由原来的两对辊改为八对辊,排担罗代替
了圆罗;还安装了三道选筛,增设了吸尘器。改装后面粉产量提高3倍,出粉率达80%,质量
也达到了国家粮食部门要求的标副号面粉。
1977年,恢复农场建制后,工业生产逐步向商品生产转化,不仅满足本场的需求,而且
要打开销路,走向社会化生产。农场酿造“北大荒”白酒,1977年产量达143吨,是农场酿
酒以来的最高记录,而且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畅
销省内外。
1979年,在食品厂新建一个榨油车间,采用国内比较先进的200型榨油机,设备配套,
整个生产工序全部机械化,日加工大豆24吨。不仅满足了全场的需要,还可大量承揽对外加
工。
同年3月,木材加工厂红砖和红瓦两个车间从该厂分离出来,成立了砖瓦厂。该厂所用
设备是自己改制的35型制砖机、真空挤出制瓦机,性能良好,节省人力,生产率高。产品除
满足本场基本建设所需外,还可外销。
1980年,宝泉岭农场管理局直属名山木材厂、淀粉厂移交农场。同年9月,在现场部新
建的农机修造厂建成并交付使用。新厂房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对人员和技术力量也相应地
进行了充实调整和加强,大大地提高了修理、加工和制造能力。除完成本场各项生产任务外,
对外还可大量承揽修理、加工和制造业务。
1983年,为提高红砖质量和产量,农场投资30万元,于9月破土动工,新建一座年产1,000
万块红砖的“二十四门”轮窑和配套的坯棚子、远距离运土的4台小四轮翻斗车以及其它设施。
1984年,农场大力发展畜牧业,为保证养殖业的饲料供应,在食品厂建了一个年产8,000
吨混合饲料的加工车间。
1984年,农场与黑龙江省阿城县玉泉啤酒厂联营,联营期限五年,引进资金、技术、工艺、
设备等,在淀粉厂新建一套年产3,000吨的啤酒生产线。啤酒经省级专家技术论证鉴定会批
准,酒质达到国家标准,可以投产。还在面粉厂新建一座年产1,500吨的麦芽车间。这三项
建设基本上是当年建设、安装,当年投入批量生产。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开放、搞活政策的落实,农场工业生产基本改变了过去多年来围绕
农业办工业的老路子,开始面向市场需求办工业。由自给型转向商品型、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的
工业生产。
在体制上,打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经营的局面,实行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在规模
上,考虑农场的财力和物力,坚持场办、队办、联办、户办四个轮子一齐转,中、小型一齐
上,宜小不宜大,宜土不宜洋,宜快不宜慢的原则。
从资金来源上,靠群众集资、农场投资、银行贷款、引进外资等,采取“滚雪球”的办
法发展农场工业。
1985年,工业生产总产值达289.1万元,比1963年的48.6万元提高了6倍。同时,商品
性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从事商品性生产的品种占全部工业生产品种的35%;产值占全部工业总
产值的50%。1980年以来,全场工业企业全部不亏损。1985年,工业盈利12.1万元,工业生
产在农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附:历年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历年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