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粮油加工

第四节 粮油加工


面粉:
1964年以前,联合加工厂用机动石磨生产不去麸皮的全面粉。1964年,原萝北农垦分局面粉
厂移交农场后,对人员进行了充实、调整,对设备进行了革新、维修。年可生产面粉2,500多吨,
从此,全场职工家属才吃上了去麸皮的面粉。
1972年,面粉厂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对面粉加工设备进行第二次彻底的改造、
更新,生产工序实现了自动化。产量提高3倍,出粉率达80%,质量达到了国家粮食部门要求的标
副号面粉。
挂面:
1969年,为改善全场人民生活,在面粉厂增设挂面生产车间,当年投入生产,年产量达19.4吨。
1977年至1978年,对设备进行了改装和更新,人员进行了充实和调整,使产量提高近3倍。1978
年至1985年,累计生产挂面429.5吨,年均生产近53.7吨,满足了本场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对
外还可承担带料加工业务,大大的提高了挂面生产的经济效益。
杂粮加工:
1960年,开始加工杂粮,主要品种是小米和麦米。小米主要用于照顾产妇和病号;麦米是在
面粉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加工少量麦米,以补面粉的不足。
1965年至1968年,开始生产玉米面和玉米楂,平均每年加工杂粮329吨。
1970年至1974年,随着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每年加工玉米面、玉米楂都在400吨以上,小米
40多吨。1975年以后,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玉米加工量也随之减少。
1980年以后,大量减少了玉米的播种面积,停止了谷子的种植,杂粮加工也告终止。
1984年,农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1985年开始加工大米,年加工量150吨。
榨油:
1964年之前,榨油生产由联合加工厂用手工操作的笨榨生产。工人劳动强度大、出油率和产
量都很低,年产量仅达11.1吨,根本不能满足本场需要。
1964年至19了9年,榨油生产有所改进,采用了半机械化生产。工人劳动强度有所减轻,但出
油率、产品质量和产量仍然很低,年产量仅60余吨,可基本满足本场较低水平的需要。
1979年,农场在食品厂新建一个榨油车间,并购进一套国内比较先进的200型榨油机,整个生
产工序全部自动化,日处理大豆24吨,出油率14%以上。同时,生产了大量的副产品一豆饼碎,可
向国外出口。1979年至1985年,累计出口豆饼碎4,297.5吨,每吨售价达600元以上,为国家换取
了大量的外汇,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