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水利工程

第三节 水利工程


防洪工程
名山农场地处三江冲击平原,北靠黑龙江,江岸长约20公里。为防江水上涨为害,1957
年至1958年夏(汛期前),全场干部、职工奋战在黑龙江畔,修筑了现名山桥处至“王八坑”
1.5公里的堤防,完成土方7,000立方米。1964、1973和1981三年,又对该堤进行了加固,
土方计2万立方米。
1977年,农场出动12台推土机挺进莲花泡,修筑了莲花泡堤防0.5公里,一撮毛拦水坝
0.8公里,大、小黑林子拦水坝0.5公里,长条林子拦水坝0.6公里,累计土方量达4万多立方
米。为一队、十一队、十六队、十八队等单位开荒建点创造了条件;并防止了因莲花泡水位
上涨而为害。
1978年,在萝北县统一规划下,农场修筑了鸭蛋河口段2公里的黑龙江堤防,土方达10
万余立方米。
1984年8月下旬,黑龙江水暴涨,8月23日水位达99.576米(萝北县肇兴水位),比1958年
的98.94米还高出0.636米。全场紧急动员,每天出动1,093人,最多1,520人;推土机日平
均24台,最多36台(其中向阳农场抽调7台推土机、军川农场抽调8台推土机来场支援抗洪),
铲运机1台,汽车122台班,胶轮车112台班,船4艘,日夜守坝、固堤、抢修江堤险段。
在全场职工群众的齐心努力和兄弟场的大力支援下,经过10昼夜的艰苦奋战,修堤0.6公
里,护堤3.9公里,土方达6万多立方米,终于战胜了洪水,确保了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治涝工程
建场初期,农场没有大规模的治涝工程,仅修了一些小型的排水沟。
1966年,东北农垦总局设计院来场进行了水利规划。当年修筑了“黑排涝区”的“黑排一
干”和部分支干工程,完成土方2万立方米。干渠沿八队菜地东经砖瓦厂西直至十二队北大沟,
长1.5公里,底宽3米,深1米左右,设计流量0.5立方米/秒,控制面积1.5万亩。
1969年至1973年,十二团多次进行全团性的水利大会战,施工了“黑排二干”和“旱
排涝区”的“旱排四干”工程。
“黑排二干”沿八队菜地西水线直至三十三庄,长3.5公里,底宽3米,深1.2米左右,设
计流量0.6立方米/秒,控制面积1.8万亩。
“黑排一、二干渠”控制着八队、科研站、十二队、十五队与五队的大部分土地。
“旱排四干”由十三队南侧地界往西直至七队耕地,长8公里,底宽1.5米,深2米,水深1.4
米,设计流量4.5立方米/秒,控制面积5.6万亩,经江滨农场泄入旱河。
“旱排四干”和“黑排二干”工程的建设,使五队、六队、九队的,涝灾得到了控制,为
十队开荒建点创造了条件。
1974年至1976年,施工了“黑排三干”系统。1978年后,为排泄“水城”一带涝区的积水,
在“黑排三干”工程基础上,改建为“水城二排”干渠。
“水城二排”干渠,由七队鹿场西侧沿西北方向直奔向阳农场一队东南侧,横穿“哈萝”公
路经二队养猪场水线泄入名山脚下头道沟。全长27公里,底宽6至8米,深3米左右,水深1.6
米,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控制场内面积26万亩,是目前场内最大的排涝工程。
1982年,修建了“向阳南干”排水工程。向阳南干沿十队南侧地界直入莲花泡,场内全长8.5
公里,底宽3米,深2米,水深1—1.5米,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流经军川、江滨农场泄入黑龙
江。
建场以来,农场共修筑排水渠道149条,总长189公里,累计完成土方量285.6万立方米,除
涝面积五年一遇达13.5万亩。
灌溉工程
建场以来,旱灾多次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低御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确保农业丰产,加速灌溉工程建设,已迫在眉睫。
经过多次勘测,1979年9月,农场动工兴建“富名灌渠”。灌渠位于农场北部,东与肇兴公社、
江滨、军川农场为界,南至本场十队,西部大致以场内南北主干公路为界,北至黑龙江。
灌渠控制总面积15.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1.7万亩,可控制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科研
站等生产单位的全部耕地,八、九、十队绝大部分耕地,六队近一半耕地和五队少部分耕地。
灌溉面积占全场现有耕地面积的50%,提黑龙江水灌溉。总干渠、一级站的压力池、二级站的
前池和压力池及部分支千渠已修建完毕。后来,因国家集中资金保证重点项目建设,迫使该项
工程停建。
井灌
在充分利用地面水资源发展自流灌溉的同时,农场还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发展群井汇流、
小白龙浇地和喷灌机喷灌,以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1975年,十二团购进绥化产正循环一100型钻井机1台,开始在各生产连队打机并发展井灌。
首先为十四连打生活用水机井1眼,六连畜牧用水机井1眼,各连队菜地全部打上了机井。当年
共打机井18眼,配备了水泵,装机动力为396马力。
1976年以后,先后打机井40眼,其中有9眼是非农用灌溉用井,用于工业生产和取暖锅炉用水机
井。其余机井用于农业用灌溉。全部配备了水泵,装机动力达1,402马力。
农用灌溉机井中,有大型喷灌机井16眼,全部打在了六连、八连、十连、十二连的条田地
号上。采用群井汇流灌溉和小白龙浇地,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实灌面
积仅达2,100多亩。
1980年,引进南斯拉夫产CB一400型平移式大型喷灌机2台,购进红兴隆产GP一400型平移式大
型喷灌机2台,分别在六队、八队、十队、十二队投入喷灌试验,经使用效果良好。每台设计喷灌
面积为:两种作物分期轮流喷灌可达2,400亩;一种作物喷灌只达1,200亩,有效喷灌面积在80%
以上,平均亩增产26.7市斤左右。
1984年,为调整产业结构,农场大力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在充分利用地面水资源发展种植水
稻的同时,还对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种植水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是年购进国产正反循环一300型
钻井机1台,打小口机井“对口抽”,用于发展水稻生产。当年因农时所限,只打机井10眼,1985
年打20眼,都用于发展水稻生产。每眼机井设计种植面积150亩,有效种植面积达90%以上。使一
些多年无法种植或年年播种而收益低微或无收益的低洼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稳产、高产。
比种植其它作物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职工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今后,利用小口机井“对
口抽”地下水源种植水稻,将会出现更大的发展。
桥涵工程
农场桥涵工程原规划600余座。长期以来,由于桥涵工程未能全部配套修建,加之排、灌工程
管理不善,造成一些工程淤积和堵塞,致使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建场以来,全场共修筑桥涵工程46座,其中桥7座,有:旱排四干名农桥,造价1万元,向阳南
干名农1号、2号桥造价4万元,向阳南干三支名农桥,造价2万元,水城二干二队、三队桥,每
座造价4万元,富名灌渠八队桥,造价5万元。建桥累计耗资20万元。涵洞39座,每座平均造价
2,000元,累计耗资7.8万元。
这些桥涵工程,除富名灌渠八队桥因工程下马仅做交通用桥而未付诸灌溉使用外,其余桥涵全
部在排、灌渠道上投入使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历年完成农田建设工程土方量表 单位:万立方米


历年水利资金使用情况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