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八章 交通
第一节 概述
农场创建初期,条件十分艰苦,道路是垦荒者踏出的羊肠小道改修的,仅可通行牛、马车。
低洼、沼泽地段牛、马车也无法通行。开荒所需生活、生产物资,绝大部分靠肩挑、人扛、牛拉、
马驮运往各生产点。
1960年至1962年,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条件也明显好转,解除了肩挑、人扛的原始型运输,但,
牛、马车仍是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长途货运,大部分由总场车队承运。
1963年,名山农场成立了汽车队,队长赵广兴,支部书记吴世杰,驾驶员17人,拥有解放货车
10台,跃进货车1台,解放牌油槽车1台,担负全场的全部长途货运任务。当时,长途运输任务繁重,
牛、马车依然是生产队沟通外界和运输不可缺少的主要工具。
1969年至1976年,汽车队改称运输连,交通运输业发展很快。1970年,团部经萝北、宝泉岭至
鹤岗客运班车通车,解决了外出人员乘车难的问题。并于1969年至1970年,修筑了各连队通往团机
关道路,全部是砂石路面,畅通无阻。各生产连队都以胶轮拖拉机取代了牛、马车的运输,提高了
运输效率。
1978年,农场购进二级变速双机274马力机动拖船一艘,成立了船队,并配备木制驳船2艘,每
艘载重100吨,航行在黑龙江和松花江上,填补了农场水路运输的空白,水路运输自此得以发展。
1985年,农场拥有各种汽车58台,司机、修理工、勤杂人员等共150人;双机480马力二
级变速机动拖船和600吨铁壳驳船各一艘,18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一个;各种胶轮拖拉机85台,
小四轮、手扶等拖拉机147台;专职养路道班4个,养路工31人,形成了完整的公路、水路运输
体系,确保了农场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