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粮食管理

第二节 粮食管理


1958年以前,受生产规模和条件所限,生产的粮食不多,全部卖给国家。1959年,口
粮自给,剩余部分卖给国家。实行两级管理,农场一级调拨。负责三留粮(口粮、种子、饲料)的
储备,粮食上交、调拨、粮食保管及检验。
三留粮的储备
口粮:根据上级下达的标准和全场人口变动情况,确定各生产队储备品种及数量。1978年
以后,全场每年储备口粮都在3,200吨左右。
种子:根据本场规定的各种作物的播种量和第二年的播种面积,由生产科(1984年以后由
种子公司)确定各生产队应留品种和数量,各生产队登记制表报粮食科。1978年至1985年,全
场每年种子储备量都需2,000吨左右。
饲料:每年10月份为饲料结算年度。在10月10日前各单位畜、禽分类填表报畜牧科(1984
年以后为畜牧公司)汇总,核实数量,并提出第二年度饲料储备品种、数量申请计划报场,经
场领导批准后,由粮食科下达各生产队储备品种和数量。1978年以后,全场每年都需储备饲料
1,700吨左右(不包括糠麸和豆饼)。
三留粮的储备量,1978年以后,全场每年需6,900吨,否则,将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
要。
粮食上交(出口)
1959年以后,农场根据当年生产情况和第二年发展规划,留足三留粮,余数全部由粮食主
管部门统一组织上交(出口),负责安排车辆、验质、粮款结算,并同有关粮库(外贸)联系接粮
事宜。
生产队统一组织本单位余粮的上交(出口)。负责验质、备袋、装车、把住质量关,不交吃
亏粮和亏心粮。上交(出口)时,因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或污染造成质量不合格而返车,一切费
用生产队自负。
粮食上交粮库的,由生产队保管员验质合格后,开列票据(会计、保管员盖章有效),运到粮
库后,粮食科驻在员以此单据做为认定允许上交的依据,并填写实际等级、数量后盖章,生产队
凭此单据同粮食科结算;无此单据一律不予结算。
大豆出口到管局外贸处的,由粮食科开列出口票据,生产队出库,并由驾驶员签字,凭此
票据到粮食科结算。
1965年,以基本核算单位计算,国家规定全年缴纳公粮和卖给国家商品粮,每人平均超过
100市斤以上部分,按统购价的9%给加价奖(公粮部分不计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加价奖被视为“金钱挂帅”而停发。
1971年,国家实行了粮食征购政策,并规定征购量5年不变。计划收购部分按平价计算,
超购部分加价30%。
各品种粮食均按当年国家规定价格执行,农场扣除交售者应负担的费用后,其余粮款(包括
加价奖)全部返给生产连队。
1960年至1985年,累计上交小麦22,113.3万斤;1958年至1935年,累计上交大豆10,165.5
万斤;1958年至1981年,上交玉米 7,428.38万斤;1985年上交水稻155.2万斤。
粮食调拨
原粮调拨:必须经粮食科办理农产品出库单,并同时结转粮款后,到调出单位出库。
待加工粮豆的调拨:加工单位根据每月加工数量,到粮食科开列农产品出库单,到粮食供
应部办理转帐后,调出单位方可出库,并负责备袋、装车。每月25日,加工单位凭农产品出库
单到粮食科核对无误后,双方结清粮、豆数量、应付给粮食科成品和副产品数量,并结算加工
费。
饲料调拨:畜牧科(1984年后为畜牧公司)根据各基层单位每月月未畜、禽变动情况报表,
编报下月饲料计划和比例,粮食科核定供应数量。各基层单位到粮食科办理农、副产品出库单
(饲料粮按原粮调拨办理),豆饼、麸子到粮食供应部办理财务结算手续后,到粮、油加工单位
出库。
种子调拨:本队消耗的种子,必须检斤过秤,并将结果记录在磅码单上,同种子播量报表一
起报粮食科审查、办理农产品出库单。
场内调济种子,生产科(1984年后经种子公司)将种子调济计划交粮食科,调用单位到粮食
科开调拨单,到计财科办理财务结算转帐单,粮食科凭计财科结算转帐单办理农产品出库单后,
到调出单位出库。
外销种子,须经生产科(1984年后经种子公司)同意后,办理种子调拨单,到计财科办理财
务结算单,粮食科凭计财科财务结算单办理农产品(种子)出库单到调出单位出库。
成品粮、油调拨:每月25日各单位管理员根据供应标准和人口增减数量编报月份粮、油定
量申请报表,经粮食科审核批准后,到粮食供应部办理调拨和财务结算手续,到粮油加工单位
出库。供应品种随农场粮食种植品种而定。1974年以后全部供应细粮,1984年增加了大米。豆
油1963年以后每月每人供应1斤,农忙季节和节日另增加供应量,每人年平均供应16至19斤。
粮票:由粮食科设兼职人员专管,如公出或探亲须持证明经粮食科专管人员核定数量后到
粮食供应部领取。全国通用粮票按标准扣发豆油供应量。
1985年,发行了场内通用粮票,减少了地方和全国粮票兑换量。
粮食保管及检验
为搞好粮食管理,从建场之日起,各生产队都配备了专职粮食保管员(兼场院主任),并兼
做粮食检验工作。1965年,大部分粮食保管员参加了东北农垦总局举办的“粮食保管、检验员”
学习班,初步掌握了粮食保管和检验技术。1971年,各生产连队普遍配备了小麦容重器,并每
年对保化人员(保管员兼检验化验)举办一次学习班。每期学习15至20天,学习保管和检验技术,
大大地提高了保化人员的业务水平。各生产连队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粮食保管、检验制度,凡需
上交、出口或留用的粮食,必须经保化员化验合格,方可准予上交、出口或入库。保化员必须
认真负责,做到算等级帐,把住容重、纯粮关;算杂质帐,把住整理关;算水份帐,把住整晒
关;合理搭配,把住掺混关。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粮食的等级和质量。
1985年,各生产队配备了粮食检验仪器。专职粮食检验员5人,专职粮食保管员(兼检验员)
23人。这支队伍为农场的粮食保管和检验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仓储、晒场设施
分场时期,收回的粮食从晒场到保管困难很大。当时的晒场都是土晒场,晾晒效率很低。
尤其麦收季节,遇到阴雨天,粮食集堆严重,霉烂现象常有发生,损失严重,影响了粮食的质
量。当时没有粮仓和库房,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职工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用树条编织粮囤
来解决粮食的储备问题。
1964年在原.一队(现八队)建起了第一个水泥晒场,面积为2,046平方米。减少了损
失、提高了粮食等级。
1973年,五连广大职工一把草、一把泥的建成了全团第一座土粮囤,储粮效果良好,经验
在全团推广。1975年,全团建土粮囤91座,容量4,000吨,相继又在二队、六队、八队、十三
队、十四队新建了1,5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种子库。
1982年,全场18个生产队都建成了水泥晒场,总面积145,363平方米。储备和晾晒条件
的改善,为粮食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农场对粮食管理工作,注重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建场初期,全场粮食从晾晒、出风……到
装袋入库,全靠人力,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为了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1961年以后,各
队先后购进了扬场机、入囤机、精选机、扒皮机等晒场机械。有的生产队改装了装车机、装袋
机、摊晒机和集堆机,大大改善和提高了粮食的管理条件,并逐步走向机械化、科学化。
附;历年粮豆产量及上交情况统计表
历年粮豆产量及上交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