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概况
财务管理是通过会计积累数据,提供资料;会计工作则必须满足财务管理要求,为财务管
理服务。农场的财务管理大体有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2年以前)
建场前期,农场以开荒为主,积极扩大耕种面积,大力提高总产量,在经营管理上不太注重经
济核算。
1958年4月,农垦部直属铁道兵农垦局下发了《为贯彻“财务包干制度、核算办法”及编制跃进
计划的通知》,要求打破陈规,会计工作简化,用“大收大支,满打满算,定额包干,量入为出的核
算方法,将生产、基本建设、水利、工副业四项合而为一,统一表现在生产上”,只要控制住总帐,
各项作业成本可不必细算。过去的帐户科目及成本核算规定,凡违背这个精神的,都可修改和推翻。
因此,农场和各基层单位也一度出现了以表、单、卡、凭证代帐的办法,其特点是尽量利用原始凭
证、表、单代替总帐、明细帐。会计可无帐,财会工作人员被精简,削弱了农场的财会工作。加之
跃进年代的产量浮夸、决算不实、损失浪费惊人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农场财务管理混乱、
亏损严重、经济紧张,影响了各项生产建设,减慢了农场的发展速度。
第二阶段(1963年至1968年)
名山农场成立以后,贯彻和落实了1963年3月全国国营农场财务工作会议精神,财务工作执行收、
支两条线和资金分口管理,专款专用,扭转了自1958年以来“算大帐”和削弱会计工作而造成的财务
管理上的混乱现象。恢复和健全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制度,充实和加强了财会队伍,充分发挥会计
核算与监督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和实行农场年终全面核算,基层单位由报帐制改为独立核算。全场统
一“会计科目”、“企业收费和开支标准”、“成本计算办法”、报表制度等。并对生产队的经营管
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各种定额管理、核算任务、核算范围、年终计算生产盈亏等做了明确规定。
由于财务管理和财会工作的加强,各项制度的建立,在农场经营管理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增强了
干部、职工的经济核算思想,加上农业连年增产以及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农场经营情况明显好转。
1963年至十二团成立前,除1963年经营亏损外,其余5年连年盈利,累计盈利额为150.6万元。
第三阶段(1969至1976年)
十二团成立之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影响,对农场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进行全盘否
定,一些财务、会计制度被当做修正主义、利润挂帅、物资刺激加以批判和废除,造成了生产无计划、
管理无制度、劳动无要求、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的混乱现象。致使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损失浪
费现象十分严重。
1972年以后,为扭转财务管理上的混乱现象,十二团进行了“五定五有”(定规模、人员、资金、
设备、消耗;生产有计划、作业有要求、劳动有定额、消耗有记录、成本有核算)为内容的清产核资
工作。但,由于轻视财务会计工作、轻视财会工作人员的思想未从根本上扭转,认为会计工作只是
领领报报、收收支支,财务管理仍提不上日程,财务管理上的混乱现象仍未彻底扭转。
第四阶段(1977年至1985年)
恢复农场后,为扭转涉临崩溃的农场经济,狠抓了经营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上来,恢复了老农场时期行之有效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
1978年9月12日,国务院颁发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农场根据《条例》精神,对全场计划和
财务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找出了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对财务管理方面的违法乱纪行为做了处理。
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各种原因“下放”和调离的财会人员相继归队,加强了财会队伍。并根据黑龙
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关于《农垦企业财务制度汇编》的规定,农场补充制定了《物资管理办法》、《资
金管理办法》、《材料消耗限额管理办法》、《生产成本管理办法》、《食堂财务管理办法》、《文
教卫生经费管理办法》等。并且,每年举办2至3期财会人员业务学习班,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
平。农场还开展了“会计工作标准化”活动,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家庭农场的全面兴办,农场根据总局1984年下发的《国营农场“大包
干”及家庭农场财务核算办法》、《关于家庭农场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精神,对全场家庭农
场及承包户的财务管理原则、经济合同的签订、承包指标的确定,利(润)、费(用)、税的缴纳,机械
设备、房屋及其它生产资料的转让处理,承包收入的分配以及如何减轻家庭农场、承包户和职工负担
等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和具体实施措施。经济成果与各家庭农场、承包户和职工个人直接挂起钩来。
全场人人关心生产、关心管理、注重核算,体现了两级管理三级核算的优越性。
各生产单位定期召开家庭农场、承包户及班(组)长会议,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找出单位、各家庭
农场、承包户以及班(组)生产成本升降原因和各类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制定改进措施。全场每季度都
要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议,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半年时进行重点调整和修改,保证各
项计划的实施和完成。这已形成财务管理的一项制度,促进了全场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着重实物形态,即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管理。
固定资金管理。固定资金来源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自筹资金和专项拨款。
1962年以前,固定资产由萝北农场<萝北县)统一管理。1963年名山农场成立后,下拨到农场管理。
农场计财科设固定资产、固定资金、固定资产折旧、专项基金明细帐和基金变动帐户,全面核算资金
变动情况。
各基层单位设固定资产明细分类帐,按规定和年度计算提取折旧上交场计财科。固定资产每年全
场都进行一次清查盘点,达到帐、物相符,已成为财务制度。
凡生产工具、机械、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元以上者和
役畜、产畜、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不论其单位价值大小,皆列为固定资产管理。价格按原始价入
帐。新购入的固定资产按出厂价加购置固定资产所需一切实际费用计价入帐。
凡购置的固定资产须经有关部门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报废须先由业务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报上
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注销。
场内调动、分配经场主管业务领导审批,计财科办理手续。大修由大修基金解决。
建场以来,农场对固定资产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理权。只能无偿调出,不需用也不能处理变卖,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及其经济效益极为不利。
1984年以后,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兴办了家庭农场,房屋、机械等折价变卖和转让给家庭
农场,管理权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流动资金管理。流动资金包括企业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和结算资金。
农场流动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财政按全场供、产、销三个环节的资金占用情况,依一定比例核定
和拨给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产品资金,其总额不超过四个季度平均占用额的90%。多年来,国家一直
未按核定数拨足,流动资金一直短缺。短期不足,由银行贷款解决。
流动资金实行农场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核算。
为把流动资金管好搞活,农场制定了按生产项目核定流动资金,整顿仓库、核定储备定额。生产
资金定额一年一变。在物资管理上实行计划采购、压缩库存、专人限额领料等制度。控制了生产资金
消耗,防止了库存膨胀。
在资金使用上,实行一支笔、一个口。超过500元以上的物资采购或其它支出,须由主管场长审批,
500元以下由计财科和主管业务部门共同商定。
在现金使用上,执行银行规定的现金制度。30元以上不得支付现金,要通过银行结算。
1984年,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后,流动资金仍由农场统一解决和提供。农场统一
向银行贷款,购买生产资料,向家庭农场垫支生产费用,以解决和控制家庭农场流动资金的使用。
在生产过程中,资金不断发生增减变化,资金增加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资金减少主要是上交、
无偿调出以及提取固定资金折旧。
建场以来,国家投资金额从1963年的659.3万元,到1985年的4,060.8万元,增长了6.2倍。其中
固定资金378.5万元,1985年达到1,649.2万元,增加了1,270.7万元,增长4.4倍。流动资金1963年
276.8万元,1985年达1,435.6万元,增加了1,158.8万元,增长5.2倍。
在资金增减变动中,1965年以前,固定资金的增加,主要是以国家投资进行基本建设而增加的固
定资产。1966年以后则是以自筹资金搞基本建设而增加的固定资金占居主要方面。
固定资金减少中,历年累计提取折旧费为1,315.5万元;历年累计清理报废额为176.4万元。
流动资金的增加。历年累计国家拨入资金1,722.4万元。流动资金减少中上交资金累计为
286.8万元。
固定资金原值。1963年为335.8万元,1985年达到1,445万元 (不包括转让给家庭农场的1,050.5
万元),增长4.3倍。固定资产从1958年以后增加的幅度较大。
建场以来,有些年份在银行贷款,贷款最高年份是1985年,最高额为917.9万元。
附:历年固定资金变动情况表
历年流动资金变动情况表
国家投资与回收。从1963年建场以来至1985年,国家累计投资4,060.8万元给农场,主要通过历
年基本建设投资、拨付生产流动资金、弥补亏损等形式下拨的。1963年至1985年,回收国家资金1,053.1
万元,这些回收主要通过上交利润、上交折旧、交纳税金等形式回收的。
附:历年国家投资及回收明细表
历年固定资金变动情况表 单位:万元
历年流动资金变动情况表 单位:万元
国家历年投资及回收明细表 单位:万元
三、经济指标分析
农场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经济活动比较复杂。考核、分析一个年度
经济效果水平,要借助于各项经济指标来综合反映。
1.资金利用率指标。用以计算国家资金每投放百元,可实现利润(或亏损)多少,以百元收入、百
元费用平均占用自有流动资金及占有流动资金多少,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用以考核、分析一个年
度资金投放与实现利润水平及资金利用效果。
2.劳动生产率指标。用以计算全场职工、各业工人年均收入,考核与分析一个年度全场职工及每
个企业工人平均创造的价值水平。
3.收入(产值)利用率指标。计算收入百元,可实现利润(或亏损)多少,用以考核、分析年度收入
与实现利润的水平。
4.费用(成本)利用率指标。计算每百元费用可实现利润(或亏损)多少,用以考核、分析年度费用
与实现利润的水平。
附:历年经济指标分析表。
历年经济指标分析表(一) 单位:元 盈:+号亏:-号
历年经济指标分析表(二) 单位:元 盈:+号亏;-号
附:历年生产费用表
四、经营盈亏情况
农场经济形势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3年至1968年)
这期间积极进行开荒生产,规模由小到大,尽管经验不足,经营单一,但是由于广大职工吃苦耐
劳,艰苦奋斗,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成果。在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同时,达到了单产高、成本低、盈利
大。这一阶段盈亏相低后,净盈利114.6万元。
第二阶段(1969年至1976年)
十二团时期,整个8年都处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家投资大,开荒面积是建场初期6年开荒总面积的
2倍多。但是,由于大批知识青年来场,职工人数剧增,各项开资较大,加上经营管理不善,自然灾
害影响等,处于产量低、成本高、亏损大,经营失利的局面。8年中有4年盈利、4年亏损。盈亏相低,
净亏损320万元。
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5年)
农场认真贯彻执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经济上提高了效益,1982年至1986年,
4年盈利额达151.6万元。由于坚持科学种田,加强企业管理,粮、豆单产有所提高。尽管国家对农业
产品提价以及实行超交粮加价奖的政策后,经济形势有所回升。9年间6年盈利3年亏损,盈亏相低净
亏125.3万元。
自1962年建场至1985年的23年,有15年盈利,盈利总额为567.1万元。有8年亏损,亏损额为897.8
万元,盈亏相低仍然亏损330.7万元。
附:历年经营盈亏情况表
历年生产费用表 单位:万元
历年经营盈亏情况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