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劳动工资第一节 概述 建场以来,劳动工资管理,是从单纯的劳力调配、逐步发展到用经济手段进行劳动管
理的。
1958年至1962年,处在建场前的变动时期。生产建设任务重,劳动力甚感不足,对劳动
管理如何适应生产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尚未认识和重视,更无经验。为缓解劳力不足,
对社会上盲目流入或投亲靠友来场人员,采取了来者不拒的态度。1966年末全场2,169人的
职工总数中,自流人员占25%。
1965年,根据《农垦工作十六条》,农场进行了劳动管理制度和工资分配形式改革的试点
工作。在劳动制度上,实行了固定职工身份不变。对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分职工与否,均可
参加生产劳动,其劳动报酬与职工一样。从而调动了场内闲散劳动力的积极性,农忙时积极参
加生产劳动,农闲时搞家庭副业,减少了农闲时工资的支付,体现了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这一特
点。
实践证明,用经济手段进行劳动管理,是农场劳动管理的发展方向。
1969年,十二团把原农场在劳动管理上行之有效的办法,全盘予以否定,视做“资本主义”、
“修正主义”的产物,加以批判和废除。实行了“统包”、“统分配”的“铁饭碗”政策。截
止1970年,集中、大批地接收和安置城市知识青年累计为2,642人;职工子女就业389人。在
4,869名职工总数中,有62%以上的新工人。这支劳动力大军,绝大多数劳动热情高,有一定
文化,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不仅自己得到了锻炼,也为十二团的生产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由于劳动力增长速度过快,而且过于集中,十二团的生产和经济发展,都不适
应这样大的变化,因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劳动力增加的幅度远远超过了生产发展的速度,工资总额比生产总值增加的速度快的多,
造成了劳动生产率的急剧下降,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2.新工人大量增加后,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没有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和技术训练,就全
部安排在各个生产岗位上。作业质量差,工作效率低,降低了劳动力的质量。
3.劳动力的超量增加,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大大减少,工作总量未变,劳动定额无
法适应,造成劳动纪律松懈、出勤率低、缺勤和病号增多。出现了“领工资的人多,干活的
人少;食堂吃饭的人多,下地干活的人少”的现象,增大了劳动管理的困难。
4.知识青年的大量增加,尽管国家付出了一定数额的安置费用,但是,物资供应跟不上,
造成材料、能源、日用品的短缺,住房、食品加工能力、文化卫生设施等涉及职工生活的各
个方面都无法满足,生活欠帐越来越多,加剧了职工生活的困难。
5.1976年以后,知识青年相继办理病退、困退和接班返城,劳动工资部门大部精力办理这
项工作,无暇他顾,影响了劳动管理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
1977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劳动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规,恢复了劳动管理、
工资管理、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四项管理制度,使劳动管理工作更加明确地成为农场经济工
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劳动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定员定编、核定
工资的办法,充分发挥和挖掘了劳动力的潜力,在劳动力的利用上,日趋先进合理。
1984年至1985年,根据农场总局劳字(1984)76号和管局 (1984)162号文件规定,在垦区全
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全场先后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772人,并控制了自流人员的进入。
附:历年职工总数及工资总额情况表
历年接收知识青年安置转复军人统计表
历年职工人数及工资总额情况表
历年接收知识青年、安置转复军人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