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职工队伍构成

第三节 职工队伍构成


1985年,农场有职工5,319人,这支队伍由10种成份构成,一是建场前期原佳木斯市政
府组织的垦荒人员,约占0.02%。二是上级从外单位调来的技术骨干,约占2.48%。三是1956年、
1958年、1979年附近地方并入农场的干部、社员,约占4%。四是1958年以 来,历年复员转业官
兵及其家属职工,约占12%。五是1956、1959、1960年山东省梁山、东阿、沂水等县的移民,约
占12%。六是1956年山东省沂水县支边青年,约占6%。七是1966年后从北京、天津、上海、温洲、
哈尔滨等城市下乡来场的知识青年,约占7%。八是投亲靠友和一部分自留落户人员,约占9%。九
是国家分配来场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约占2%。十是本场职工子女就业,约占45.5%。
多种成份构成的职工队伍,有其明显的特点。建场前的老垦荒队员,亲历创业时期艰苦岁月
的磨炼,勇于吃苦,敢于开拓,为开辟农垦事业立了头功,如今已年近花甲,大部分仍奋战在农
业生产第一线,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来自部队的复转官兵,他们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同广大职工患难与共,披荆斩棘,奋
战荒原,知难而进,为开发和壮大农垦事业,谱写了一曲曲荒原战歌。如今大部走上了农场各级
领导岗位或担负重要岗位上的工作,为农场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重要作用。
来自老场的技术工人和老解放区的农民以及附近地方并入的社员,他们勤劳、淳朴,安心
于农垦事业,大部分成为农业、机务等战线上的骨干,仍奋战在生产第一线。
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城市知识青年,是新中国培育起来的一代新人,他们热爱党、热爱
祖国的北陲边疆,倾注于农垦事业,在农场各条战线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农场建设事业
不可缺少的依靠力量。
诞生于北大荒土地上的职工子女,酷恋生养自己的故土,倾心继承父业,决心用自己的智慧
和双手,把农场建设的更加美好,他们是农场的未来和主要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