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党的宣传工作

第五节 党的宣传工作


宣传教育:
建场初期宣传教育主要开展艰苦创业、勤俭办场、热爱农场、扎根边疆和形势任务教育。理论学习以学
习毛主席著作为主。党委成立核心组,生产队党支部成立学习小组,坚持每周学习一次(4小时)。每个单位设
兼职宣传员、报告员,每月进行一次政治时事报告会。班组设读报员,坚持会前、食堂开饭前读报制度。1965
年全场有宣传员30名,报告员25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宣传工作主要是围绕“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开展活动。用《毛主席语录》中的只言片语代替细致的思想工作,搞“精神万能”,“政治冲击一切”,使宣
传教育工作出现“假、大、空”的倾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传教育工作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教育。
在全场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召开后,广泛深入地组织学习了《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举办党员学习班4期,每期9天,
全场党员普遍轮训了一次。并由场领导带头,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各基层单位进行宣讲决议。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后,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十二大文件。先后举办学习班10期,分六个
专题,对全场的党员、干部和理论骨干进行了轮训。基层单位在组织群众学习中,采取了专人讲课、辅导的
方法。学习告一段落时,场党委进行检查验收,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单位,进行了补课。
1983年之后,在全场干部中开展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的学习,农场举办学习班4期,培训干
部和理论骨干410人。
通讯报道:
建场初期,由于大多数职工文化水平较低,对通讯报道工作感到神秘,只有少数同志给农场广播站写稿,
月平均20至30篇,对外报道很少,从1963年至1966年见报(台)稿件仅有30余篇。
1969年之后,由于知识青年较多,通讯报道工作很活跃,团设报道组,连有3至5人兼职报道小组。从1969
年至1976年的八年间,平均每年对外报道见报(台)稿件在30篇以上。
1977年至1979年,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从农场到各生产队,通讯报道组织几乎全部瘫痪,通讯报道
形势急转直下,对内对外报道稿件显著下降。
1982年以后,农场党委采取措施,整顿了通讯报道队伍,宣传部配备了专职新闻干事,生产队建立了业
余报道组,制定通讯报道奖励制度,每年办一期报道员学习班,共培训报道员160人次,使报道工作又有了
新的起色。1982年至1985年4年间,对外报道见报(台)稿件164篇,每年平均41篇,其中:1983年采写的《姑
姑胜似亲娘亲》的通讯,被《黑龙江日报》和《工人日报》采用,并被评为优秀通讯。
场内报道的主要形式是广播和简报。广播站4年共收到稿件2,400多篇,平均每年收到稿件500多篇。1979
年至1985年共办《麦收简报》70期,用稿750篇。新闻报道除文学报道外,还通过摄影形式反映农场风貌,每
年办两次图片展览,1985年《中国农垦》十二期采用农场一幅《猎归》的照片。1985年12月农场电视差转台
开播后,增添了电视新闻。当月摄制播放电视新闻8条。全场现有兼职报道员88名。
统战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统战工作重新得到重视,农场成立了统战领导小组,组长孙宝林,副组
长王振江,具体工作由宣传部一名干事兼管。由于长期受“左”的路线的影响,一些有海外关系的人不敢
或不愿向组织说明情况,直到1982年农场在册的统战对象只有2名,一名是国民党投诚人员,一名是台属。
通过广泛宣传党的统战政策和认真调查,到1985年全场共有统战对象11名,其中台属4名,归侨侨眷6名,
国民党投诚1名。对以上人员的工作、生活、子女安排等都按着党的政策给予适当照顾。1983年以来,场党
委多次召开侨眷座谈会,每年“春节”、“十一”均召开“茶话会”,征求他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