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干部 1963年建场时,全场干部总数117名,其中场级6名,科级8名,队级干部52名,一般干部51名。这
些干部多数来自部队转业官兵,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年龄较轻,多数在30岁左右,精力充沛。为了
适应农场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培养、提拔干部计划,除调入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来场外,主要是从职
工中提拔青年干部。到1966年全场干部增加到172名。
1969年组建十二团,调入现役干部30名,股以上领导干部全部由现役军人担任,原农场领导和机关干
部绝大部分被下放劳动。1970年十二团党委结合“清队”和“审干”,对原农场各级干部经过审查后,落
实了干部政策。原场级干部任副团职,60%的干部安排了适当的工作,30%参加学习班和工作队,仍有10%左
右的干部继续劳动。同时,从兵团战士中提拔排以上干部100多名。1971年注意选配女干部,全团提拔女干
部48名在连队担任副职。到1975年全团共有干部347名,其中女干部65名。
1977年撤销了十二团,恢复名山农场后,现役干部全部回原部队,知识青年干部也大部分离场返城,
干部数量减少,出现青黄不接,场党委从工人中选拔了一批“以工代干”干部,1979年、1984年两次给256
名以工代干人员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着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
求,先后提拔55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年富力强的干部。1985年全场干部总数553名,其中:场级干部11名,
平均年龄48.8岁,大专文化4名,中专2名,高中1名,初中4名;科级干部68名,平均年龄42岁,大专文化
12名,中专6名,高中8名,初中以下42名;机关干部104名,文教卫生、会计、统计等一般干部370名。在
全场干部中,有科技和各类专业干部209名,建国前老干部61名,其中抗日战争时期老干部15名(己逝世2名)。
还有离退休干部43名。退居二线干部26名。
本场干部主要来自七个方面:一是垦荒队来的干部;二是军队转业干部;三是“场社合一”时地方并入
的干部;四是转复战士中提拔的干部;五是知识青年中提拔的干部;六是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干部;
七是从本场工人和其他工人中提拔的干部。
党内外干部均由党委组织部门负责管理和培训提高。1966年以前,对一般干部的培训多采取在实际工作
中进行或“以会代训”的方法进行。科以上干部由上级党校进行培训。
1969年成立十二团干训队,进行政治、军事、农业技术、会统、机务等业务短训班。由于受“文化大革
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主要应付政治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使干部工作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1980年成立党校,对干部培训采取短期轮训方式,每年分期分批轮训一次。1983年以来,党校举办“邓小平
文选”学习班4期,基层党政干部410人参加学习。在专业培训方面,近几年采取外培、函授、电大等形式培
训各类专业干部263人。通过培训,干部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尽管如此,
干部队伍的实际水平,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差距很大,远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新形势。
历年干部队伍状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