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兵组织
第二节 民兵组织
1959年1月 武装部对全场民兵进行了统编,当时以生产队(厂)为单位,按规模大小分别组建
连、排、班。民兵以年龄和政治思想表现分为基千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即:16岁至35岁的男性公
民,16岁至25岁的女性公民,政治进步、身体强壮,编为基干民兵,其余编为普通民兵,全场组成
一个民兵团。全团编制9个步兵连,1个炮兵排,3个基干民兵排,共1,025人,其中基干民兵329人,
普通民兵696人。
1961年,中苏关系紧张后,根据农场地处边境的特点,对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加强了沿江生
产队(厂)民兵组织的武器配备,给十四队、八队增编了“七五”炮排。
1969年1月,十二团按照部队编制,以转复军人为骨干,女兵不易过多的原则,经过政审、结合
身体、年龄,从5个连队的649名兵团战士中选拔414人成立了战备值班分队。其中:转复军人171人、
占41.3%,职工100人、占24.1%,党、团员123人、占29.7%。同年9月,将战备武装分队扩编为武
装营,营长王庆构,教导员谭世球(现役干部)。武装营编制3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共664人。其中3
个步兵连452人,1个炮兵连120人,机枪连92人。
1977年兵团撤销后恢复了农场建制,根据农场工作特点,对全场民兵从组织建设、军事训练和
政治教育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使民兵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后,农场武装营又进行了重新调整,营长王庆树,教导员何崇岳。
武装营全部由基干民兵组成,编制1,100人;又以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共3,600人组成了民兵团,团
长由农场场长王志学担任、政委由农场党委书记吴铭仕担任。根据形势需要,民兵团还设立了一个新
军营,修建了3个隐蔽部和1个观察所。
1981年民兵组织再次进行调整,全场18岁至28岁的男性公民,18岁至22岁的女性公民,符合民兵
条件的均编入基干民兵行列,共编入390人。
1982年5月,管局组建预备役步兵团,根据上级指示,武装部从复员退役军人中选拔了156人组建
了一个重机枪连,连长徐德永,副连长杨如才,指导员徐志全,副指导员王文东。一个团直后勤排(18
人)、一个团直担架队(47人),预编后进行了30天的集中训练。
1984年3月,根据形势需要,管局武装部指示农场武装部,在7天内完成五团二营边防步兵五连125
人的组建任务,连长和指导员由部队现役军人担任,副连职以下干部由农场党委配备,这项任务仅用
了4天时间便组建完毕,接受了省军区首长的检阅,并受到表彰。
1985年4月,组织了一支340人的游击大队,大队长刘荣久,政委孙树良,参谋长徐德永。游击大
队分3个中队、1个炮队。现在全场共有普通民兵750人,基干民兵3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