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六编 科技文教卫生
第一章 科技
第一节 概述
农场的科技事业是从1959年逐步发展起来的。科研工作先是从农业、农机方面开始的,
1977年之后逐步发展到畜牧业、林业、工副业等方面。
农业科研方面,1959年开始在部分生产队配备种子员,1960年各生产队都配上了种子
员。主要负责种子管理、配种、发芽试验、计算播种量和提高用种质量等项工作。
1963年种子员改称农业技术员。是年在副业队,成立了农业科研班,共8人,一面打鱼
种菜,一面进行小面积的粮豆优良品种繁育、鉴定和选择。
1964年在科研班的基础上,成立了良种站(即科研站),建立了小区试验。
1966年至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科技人员受到批判,有的下放劳动,科
研工作处于半停顿状态。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太少,仅是对现有品种重复地进行鉴定和选择。
1969年之后,群众性的农业科研活动有所发展。全场16个生产连队都成立了科研班(组),
从事科研的职工达124人。建立了以农业科研站为中心的二级农业试验网,对良种繁育和新技
术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粉碎“四人帮”之后,迎来了祖国科学的春天,农场加强了科研工作的领导,逐步落实
了知识分子政策,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项目不断增加,由过去的农业、农机增加到畜牧
业、林业、工副业等方面。1977年和1985年召开了全场第一次和第二次科学技术大会。建立
健全了科技组织,表彰奖励了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制定了科研规划和重点攻关项目。为
了更有效地集中人力、集中资金、开展农业科研工作,1982年,科研站把小区试验迁往新场
部与气象站,土壤化验室合并,组成新的科研站。原科研站改为繁殖良种中心,更名为实验
站。这样在新品种的试验、高繁和推广的过程中,全场形成了由科研站进行原种生产,实验
站进行高倍繁殖,生产队进行推广种植的三级繁育体系。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农机科研方面,1974年前,农机科研工作是以修造厂的革新,改造为主。1975年之后,
农场建立了农机科研组,设在修造厂,业务归农机科领导。选配技术人员5名,主要任务是革
新农机具,研制新农具与推广新技术。农机科研组成立以来,革新、改造、研制农机具27项,
对提高机械化水平和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