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科技的应用

第五节 科技的应用


农场的科技应用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1964年,科研站的科研项目由单一的良种繁育和区
域性的试验,逐步发展为耕作栽培施肥试验,为小麦、大豆、玉米的合理密植、播期和合理施
肥提供了依据。经过科学测定;农场三大作物最佳播期是:小麦为4月1日至4月15日;大豆中熟
品种为5月5日至5月15日;玉米为5月1日至5月10日。小麦施肥明确了以磷为主,氮磷配合的方
针,其氮、磷比为1:1.5—2,改变了过去以氮为主盲目施肥的做法。为农场麦、玉、豆三大
作物的合理用肥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广新品种,小麦用克刚、东农101号更替了混杂品种“秃不
齐”、合作6号。大豆推广了合交8号、合交6号,代替了东农1号、4号、满仓金、荆山朴。推广
的新品种,产量比原品种增产10%以上。
1969年,农场大量引进新品种进行繁殖、鉴定和推广。小麦繁殖和推广了克红、克坚、早
红、垦146;大豆繁殖了黑河3号、黑河15号、丰收11号。1970年还在七队试种了225亩水稻,前
期长势喜人,后期由于低温寡照的影响,水稻歉收。为了发展多种经营,科研班在七队试种了黄
芪、鸦片和人参等药材,在十二队试制了生长刺激素“920”和生物菌肥“5406”,均获得了成
功。从1981年开始逐步试验,推广稀土,三十烷醇应用,为大面积使用稀土微肥提供了依据。到
1985年推广稀土面积己达七万亩,增产效果明显。
在化学灭草方面:1971年,在八队450亩谷子地里,进行了2.4一D丁酯化学灭草试验获得
了较好的效果。1974年,七队技术员李继增在大豆苗前,使用了2.4一D丁酯化学灭草剂,收到显
著效果,为2.4一D丁酯在大豆田里的应用闯出了一条新路。这两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受到二
师主管农业领导的重视,召开了现场会,向兄弟单位推广了这两条经验。
1978年农场又引进新的化学灭草剂氟乐灵、利谷隆、拉索、苯达松等,由农艺师李翠兰主持,
进一步开展对不同药剂品种和不同施药方法的“筛选”试验。根据不同的耕作栽培方法,采用相
应的药剂和施用方法。化学灭草剂的应用,是目前控制草荒的重要措施。灭草措施由人、机结合,
发展到化、人、机、三结合。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控制和消灭草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82年,又开辟了以菌灭草(生物灭草)的新途径。
1984年至1985年,农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引进了水稻化学灭草药剂。有禾大壮,杀草丹,
苯达松,恶草灵和百草枯等,为消灭水稻杂草提供了保障。
在良种方面:种子繁育由过去的混杂农家种,实现了玉米杂交化。1972年至1974年,由科研
站技术员刘宝仁一行3人,去海南岛繁殖玉米自交系。自1973年开始,全团逐步实现了玉米杂交化,
名列二师之首。杂交玉米的产量比农家种增产20一30%。十四队1976年至1979年,连续四年玉米亩
产500斤。在全场推广了克旱6号小麦品种后产量稳定提高。大豆推广了合丰22号和红丰2号,实现
了品种良种化。1983年以来,农场引进、推广了小麦品种克旱9号,大豆品种合丰25、合丰26等,水
稻品种垦稻1号,垦稻3号,合江19号,合江20等新品种,实现了品种良种化。
在耕作改制方面:1975年学习宝泉岭农场以深松为基础的少耕法耕作改制经验,于1978年以后,
逐步在全场推广应用。实行了搅麦茬。深松、秋起垄、垄包肥等,此法能减少翻地,对搞活耕层,
降低作业成本和提高产量,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在施肥技术方面:为提高施肥的经济效果,做到科学施肥,1980年至1982年,科研站土壤化验
室对全场耕地的土壤进行了普查化验。经过小区试验大区示范,基本掌握了科学施肥的标准。1978
年,推广应用了秋深施肥和秋深施垄包肥的经验。施肥技术的不断改进,为增产奠定了基础。
在植物保护方面:全场各队均有植物保护员,科研站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每年举办技术培训
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广应用了新药剂配方一一多福灵。对大豆根腐病和潜根蝇的防治摸索出
一套防治措施。
在农机方面:1972年至1974年,革新、改装了玉米拾禾器;1975年至1976年,改装了玉米精量
点播机;1977至1978年,改装了化学灭草行间苗带喷雾器;为使大豆施肥安全,大豆施肥装置改为
侧深施肥,受到管局生产处的重视,并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1983年农场研制成功MDP一500型秸
杆切碎抛撒器,受到管局的奖励,并在垦区推广应用。
在畜牧业方面:应用科学技术是从1973年后才开始的,首先在十三队对母猪进行人工授精获得
成功。
在园林方面:1979年后引进新品种,试验大苹果树匍匐栽培并己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