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工作 初期,即佳木斯青年垦荒队刚建点时,只有一名不脱产的卫生员。医疗条件十分简陋,仅有一般
止痛药、碘酒、红汞之类的药物。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医务人员稍有增加,有3名医务人员,其中
医士2名,护士1名,可以解决小病小伤的治疗问题。1958至1959年底,卫生所不断扩大,共有14名医务
人员,其中医生2名医士2名,药士1名,初级卫生员3名,设有内科、中医科、中西药房,简易手术室,
可做一般外科手术。5个生产队各配有1名卫生员。1960年至1962年期间,医务人员增加到32人(包括生
产队卫生员)其中医师4人,医士4人,药士1人,初级卫生人员23人。增设了化验室,病床10张,医疗
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可收治部分病人住院。
1963年至1966年底,医疗工作逐年加强,医护人员41人,医师6人(其中含4名大专毕业生),医士7人,
初级卫生人员28人。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增设了妇科、儿科,对某些疑难病不出场便可以得到治疗。1967
年在老场部新建720平方米的职工医院,设门诊部,住院处,增设了五官科,理疗科,放射线科,病床60
张,医务人员54人。在医疗和护理工作中有了明显的分科。
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控制了转诊率。
1968年至1977年底,医护人员通过单位自训,送外进修和调入,增加到110人,同时增设了口腔科
和供应室。
1978年春,知识青年返城,由于医院青年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医院变动幅度也大,严重影响了医护,
医技等科室和基层卫生所的工作。1979年至1983年,这时期的职工医院,已经发展成为设备齐全和医疗
水平较高的中型综合医院。并且又增设了超声和心电室,口腔科镶复,传染病门诊。各科室均能较好的
完成相应的医疗和护理工作。1982年,五官科在外科的协助下,曾做4例耳廓断离再植手术获得成功,
荣获宝泉岭农场管理局科技大会的奖励。1983年,在场部新建了一座面积为3,020平方米的医院大楼,
并于10月底竣工,新医院使用面积大,设有门诊部,住院处,食堂,锅炉房,制剂室,车库,自来水。
内部分科结构也比较合理。门诊设有挂号室、内科、外科、中医科、妇科、小儿科、化验室、心电超声、
注射及处置室、放射线科、五官科、口腔科(包括镶复)、中西药局、理疗室、肝炎门诊,急救室。住院
处分一楼病区和二楼病区。一楼收治内、儿科病人,二楼收治外、妇和五官科病人。并设有手术室、被
服库、化验室、放射线科、病床74张。对病人实行了分科分级护理,达到了业务上的“专一化”。更进
一步的提高了治愈率,控制了病死率。1984年初,经济体制改革时,本着精简的原则,首先撤销了包括
机关卫生所在内的场部附近单位的卫生所,人员由医院统一安排,并从5月1日开始,全场基层单位的医
务人员的行政、业务、工资全部收回由卫生科和医院统一管理。
根据总局(1983)118号和农总卫字(1984)51号文件精神,农场党委决定对医院和基层卫生所的医务人
员,按总局总人口11‰的定编标准,本着先基层后医院的原则对医务人员实行定编。于1984年8月8日进行
了定编考试。参加精简考试的均为初级卫生人员。被精简的12名卫生人员均得到了妥善安排。
由于对医务人员的调整、整顿和技术培训,基层卫生所的技术力量得到了加强。全场建立卫生所30个,
配备卫生人员58名,达到了一般病不出单位。三队、四队、七队、六队、淀粉厂、面粉厂、十七队等卫生
所还可以诊治一些疑难病和危重病,方便了群众,改变了过去那种医务人员素质差,有病远求医和缺医少
药的局面。
医院设备一览表
1980——1985年医疗工作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