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章 学术论文

第二章 学术论文



关于大豆种肥混施烧种烧苗的探讨
农艺师 李明道
为了摸清大豆种肥混施烧种烧苗的情况,找出不同品种化肥混施允许量,我对大豆种肥混施进行了
实验。化肥品种有尿素、硝铵、二铵、三料、过石等5种,实验方法是用人工开沟,种子和化肥施在沟
内行距70公分,行长2.85米,每行点80粒,发芽率100%,实验土壤为壤质草甸棕壤,肥力中等,出苗
后查株数,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1.混施尿素烧种烧苗情况
尿素混施共作了7个处理,垧用量从60斤到180斤。实验结果表明,大豆混施尿素随着施肥量增加,
出苗率显著降低,即烧种烧苗率明显提高。尿素比其它化肥烧种烧苗都严重,因此,尿素作种肥混施
是不适宜的,即使是垧施60斤,烧种烧苗率仍达17.5%,每垧混施超过100斤,烧种烧苗率达50%以上
(见表1)。
表1 混施尿素烧种烧苗情况表 单位:斤、株、%


尿素烧种烧苗主要是与种子直接接触造成的,如种肥分开,烧种烧苗就会显著减轻。下边是大豆下
种后,复土1公分再施尿素的情况,烧种烧苗率降低了30%以上(见表2),因此,大豆如果施用尿素作种
肥,一定要使种肥隔开,否则,保不住苗。
2.混施硝铵烧种烧苗情况
硝铵作种肥烧种烧苗仅次于尿素,垧施硝铵60斤,烧种烧苗率达20%,垧施140斤烧种烧苗率达50%以
上,因此,硝铵也不适宜作种肥混施(见表3):
3.磷酸二铵与大豆混施烧种烧苗情况
磷酸二铵与大豆混施作种肥共作10个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烧种烧苗仅次于硝铵,在5种实验的化肥
品种中居第3位,垧用量在60至100斤时,烧种烧苗为12.5~15%,垧用量200斤时,烧种烧苗率达50%。
磷酸二铵与大豆混施作种肥,垧用量不超过100斤,虽然有烧种烧苗现象,但不严重,因此,磷酸二铵
可以作种肥混施,垧用量不超过100斤,影响不大,如能增加一些播量,就可以弥补因烧苗而减少的株
数。据实验站和第五生产队实验,混施磷酸二铵作种肥,用量适宜,还有增产作用(见表4)。
大豆混施三料共作10个处理,三料烧种烧苗的程度在5种参加实验的化肥品种中居第4位,垧施三料
200斤,烧种烧苗率为20%,因此,大豆混施三料每垧不超过200斤,适当增加播量还是可以的。如果混
施160斤至180斤,烧种烧苗率仅有17.5%,混施三料比混施二铵更安全些(见表5)。
4.混施过石烧种烧苗情况
混施过石垧用量从80到360斤,共作9个处理。过石的烧种烧苗程度在参加5个化肥品种中是最
小的一个。垧施80斤过石没有烧种烧苗现象,垧施280斤过石烧种、烧苗只有2.5%,因此,过石与
大豆混施相对比来说比其它化肥都安全(见表6)。
总之,化肥与大豆种肥混施,都有烧种烧苗现象,其特点是氮素化肥重于磷素化肥,从化肥品种
来看,尿素重于硝铵,硝铵重于二铵,二铵重于三料,三料重于过石,它们的排列顺序即尿素、硝铵、
二铵、三料、过石。过石虽可混施,但施量不能过大,特别是二铵垧施量应控制在100斤以下,以免造
成烧种烧苗,影响产量。
以上实验仅是一年的实验结果,方法简单,很可能有片面性,仅供参考。
表2 尿素与种子相隔1公分烧种烧苗情况表 单位:斤、株、%


表3 混施硝铵烧种烧苗情况表 单位:斤、株、%


表4 混施二铵烧种烧苗情况表 单位:斤、株、%


表5 三料磷肥与大豆混施烧种烧苗情况表 单位:斤、株、%


表6 混施过石烧种烧苗情况表 单位:斤、株、%


此文曾在1982年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技术资料汇编》上刊登。
本文作者系农场生产科科长。
大豆根腐病流行规律的研究
农艺师 李翠兰
近几年来,我场大豆根腐病发病普遍,危害严重,直接影响了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是本地
区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摸清大豆根腐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我场参加了以总局科学院所组织
的联合试验,成为协作网点之一。通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在今年雨水较大的气象条件下,看出了大
豆根腐病在播种后5天左右开始感病,发病盛期在7月中旬。现将调查研究情况初报如下:
一,试验地基础:
我场今年将大豆根腐病发病流行规律的调查研究落实在七队7号地和科研站的小区(即试验地)。
生产科派人驻科研站进行了定期调查研究。试验地点的基础条件见表1至表4。
二、试验调查方法:
播种用的大豆种子是经人工粒选的,种子上无任何病斑,未拌药,人工开沟播种,复土3至4厘
米,播种同时进行了侧深施肥,播后填压一遍。田间管理情况详见表5。自播种后第三天开始调查,
7号地是未出土前每隔两天调查 1次。出土后每隔5天调查1次。试验地是见病后5天调查一次,每次调
查100株,重复2次。
三、调查研究结果:
通过两个试验点一年的系统调查看出:
1.在大豆种子入土吸水膨胀后,第3至第4天种子上就出现了淡红色的症状,第6至了天幼根上有
红色的病斑,随着地温的逐步增高及大豆根部的不断发育,大豆根腐病的发病株率逐渐增加,病斑不
断扩大。
2.在7月上旬,当10厘米处的土温在20℃左右时,大豆根腐病进入盛发期,不但发病株率高,而
且植株的病情指数也逐渐增高 (详见表6)。
3.病害越重,对大豆根的生长发育影响越大。病害重,根瘤少,重量轻(详见8表)。
4.病害越重对大豆的产量影响越大,病害重有效荚数少,单株粒少,粒轻减产幅度大(详见表9)。
本系统调查的年限是5年,今年是第一年,而且是在较涝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将继续进行大豆根腐
病的流行规律的系统调查研究,从而了解大豆根腐病的始发期,盛发期和休止期,为今后防治工作
提供科
学依据。
表l 试验地基本情况


表2 试验地基础肥力表


表3 试验地前茬


表4 试验地产量及病情表


表5 试验地实施


试验地病情调查表


表6 7号地根腐病流行规律系统调查表


表7 试验地根腐病流行规律系统调查裹


从表6、表7看出,播种后第6至第7天开始出现病斑,7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表8 不同病级对大豆生育的影响


从表8看出,病级越高,植株长势越差,根系发育的越不好,根瘤数越少。
4级病害的全株鲜重比0级轻2.8克,侧根数少1.2条,有效根瘤少26.4个
3级病害的全株鲜重比0级轻2.3克,侧根数少0.1条,有效根瘤少13.3个
2级病害的全株鲜重比0级重0.1克,侧根数多0.1条,有效根瘤少6.8个。
1级病害的全株鲜重比0级重0.8克,侧根数多0.2条,有效根瘤少3个。
表9 调查地点:试验地 不同病级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从表9看出,病级轻比病级重的大豆,植株高、茎粗、单株粒数多、产量高。
病轻的比病重的大豆,植株高了21厘米、茎粗了0.34厘米、单株粒多了56.5粒、单株粒重多6.55克。
病轻的比病害中等的大豆,植株高了3.6厘米、茎粗了0.01厘米、单株粒多了10.3粒、单株粒重多
0.4克。
病害轻的比病害重的大豆增产174.4%;病害轻的比病害中等的增产4.1%。
(病重的是指4级的病株,病害中等的是指2至3级的病株,病轻的是指1级病害病株)。
大豆根腐病分级标准
0级:健壮,基本不发病。
1级:病斑面积占主根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下。
2级:病斑面积占主根面积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3级:病斑面积占主根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或病斑围根。
4级:病斑面积占主根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上,或腐烂枯死。
编者按:本标准为总局统一标准,今后调查该病可用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