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文征

第三章 文征



姑姑胜似亲娘亲
王连富 吴高奇 杨殿明
同志,你看过电影《心灵深处》吗?你曾经为女军医欧阳兰毅然收养遗孤的美好心灵所感动
吧!在地处祖国北疆的名山农场,也传颂着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欧阳兰……。
她叫刘宗珍,是农场基建工程队的油漆工。1976年初,本队职工刘宗庆和爱人相继病故,撇
下了四个男孩,最大的14岁,小的只有7岁。就在孩子们万般悲痛的时候,25岁的独身姑娘刘宗
珍以姑姑的身份从集体宿舍住进了孤儿的家,承担起抚养他们的责任。可是,当她把自己的做法
写信告诉在部队当干部的未婚夫时,却得不到支持,不久未婚夫与她断绝了关系。而对爱情的波
折,她虽然痛苦,但没有一丝悔意。刘宗珍抚养孤儿的美德,唤来了一位知音。他就是当时在基
建工程队当保管员的上海青年张利民。这年深秋,张利民和刘宗珍带着两个小侄子踏上了南去的
列车,到上海结了婚。
婚后,她们一家六口人,加上四个孤儿的抚养费,收入只有90多元。他们的新房里,只有一
张床,一对箱子和几只凳子。然而,张利民、刘宗珍对四个孩子的正常花费从不吝啬。冬天,他
们给孩子换上了新棉衣;“六、一”,他们又给孩子们买来应时的童装。为了省下钱来给小侄永
海买必要的滋补品,张利民从吸中等烟降到了吸劣等烟。
可有人说,别看他们现在亲亲热热,一旦自己有了孩子怕就完了。1979年春,刘宗珍生了女
儿云云,两口子年近30得女,不用提多高兴了。但为了尽心照料孤儿们,他俩把仅三个月的云云
送回了上海。在爱的天平上,四个孤儿没有因姑姑有了女儿而偏低。
1980年,张利民和刘宗珍得了300多元奖金,有人说,这下可以装备一下小家庭了。他们何尝
不想把家庭建设一番呢?可四个孩子的铺盖已经破旧了,别人的孩子一上班就戴上了手表,而大侄
永河也参加工作了,这些都装在他们的心里。于是,他们用奖金为孩子们买了新被褥和一块“上
海”表,剩下的邮给了女儿。
张利民和刘宗珍对孤儿们的学习更是备加关怀。1979年7月,老二永江初中毕业了,他们不想
再使姑父、姑姑为自己兄弟含辛吃苦,就打算辍学上班。可张利民和刘宗珍不同意,耐心地启发
他多学知识,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就这样,永江读了高中,又上了一年职业中学。
1983年4月,老三刘永欣结识了几个讲哥们义气的同学,在路遇军川农场商店零售车时,一起
抢了车上的香烟,因而,被公安局拘留了。张利民得知消息后,深夜带着行李去拘留所看望。刘永
欣看到张利民送来了自己的行李,后悔的低下了头,双眼流下了惭愧的眼泪。刘永欣在拘留期间,
张利民给他送去了粮票和钱,衣服脏了,给他换洗,还和刘宗珍带着小女儿去看望他,教育他认
识错误,痛改前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刘永欣受到了感动,要求去受害单位赔礼道歉;并决
心断绝哥们义气。
岁月如梭,几个春秋过去了,当年的四个孤儿都健康地成长起来了,老大参加工作后入了团,
还当上了劳动模范。老二老三在职业中学毕业后分配了工作,老四上了中学。全家幸福和睦,得
到了群众的称赞。1983年,在农场的文明礼貌月评比中,他们家被评为“五好家庭”。在管局的
精神文明建设表彰会上,张利民被授予“精神文明标兵”。
一一此文曾在《工人日报》、《农垦报》上刊登。
夫妻八互三字歌
窦 松 春
1980年以来,名山农场法庭在受理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离婚案。经分析,其中有很多是
家庭琐事处理不妥导致的。法庭的同志们认为,要使一些只因一点小事而闹离婚者,能够认清利害
关系,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灌输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为此,法警窦松春根据周总理总结出
的“夫妻八互”,编写了这首歌。(此文发表于1982年《民主与法制》、《农垦报》)家和睦,需有
方。有八互,记心上。一互敬,学孟光。二互爱,热心肠。三互帮,取所长。四互勉,齐向上。五
互信,莫乱想。六互谅,心坦荡。七互让,不逞强。八互慰,暖心房。同持家,共协商。夫妻爱,
敬高堂、努力做,携手进。干四化,献力量。
注: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后来用来形容夫妻相
敬。
一个适合青年特点的教育方法
陈明义 年慧明 杨殿明
“五四”前夕,名山农场团委用20多天的时间,分别在九队、修造厂和机关对团员、青年从学
史入手,进行“三热爱”(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有力地激发和坚定了青年们献
身“四化”的激情与斗志。他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是:寓教育于故事与文艺活动中。农场团委通过
调查,发现青年们十分崇敬革命斗争中不畏强暴,为追求真理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根据这一特点,
他们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党史教育,把真理寓于趣味性之中,收到了较好效果。在学习“三史”
时,担任讲课的农场一中副校长张汉林,把革命前辈的悲壮事迹编成故事讲给青年们听。当他讲到
黄花岗72烈士中的一名烈士在制造炸弹时炸掉右臂后又坚持送弹药,直至最后壮烈牺牲时,全场几
十名青年被深深吸引住了。革命前辈那种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激发了青年们学习先烈,振兴中华的
斗志。为了使“三史”教育更加适应青年特点,4月26日晚,机关团支部专门举办了一个歌颂党、歌
颂祖国、歌颂农场巨变的专题诗歌音乐会。青年们有的放开歌喉歌颂伟大的党和繁荣昌盛的祖国;
有的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抒发对祖国母亲的真挚感情。在这种充满激情、欢乐的气氛中,青年们受
到了深刻教育。
注意今昔对比,在指导上下功夫。在进行党史教育时,为了使青年更好地理解“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教员在讲课时将近代史上的一些农民起义和孙中山等人领导的旧民主主义
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对比,从而使大家坚信和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的真理。针对部分青年忧国忧民,但缺乏“五四”时期青年人那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追
求真理的精神,组织大家对照“五四”时期许多青年能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真理的事迹,
检查自己的斗志。有的同志讲,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党的正确领导,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对
一些不正之风有什么理由只唉声叹气,不去大胆的斗争,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呢?通过这么一引导一对
比,使青年们坚定了学习“五四”青年的决心。
面对现实,不回避矛盾。根据青年思想敏锐,讲求实际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团委注意面对
现实,不回避矛盾,坚持以理服人,不搞空洞说教,切切实实地帮助青年解决一两个实际思想问题。
如有的青年说:“我爱战争时期的党,因为那时党员艰难险阻冲在前,而现在的一些党员却个人享
受冲在前”。这话虽然有片面性,但也表明青年渴望我们的党风好起来的心情。因此在讲课时,教
员首先讲明了党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与个别不符合条件的党员的关系,然后又讲了怎样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一个政党的问题。还讲了当前党中央提出打击经济领域里的严重犯罪活动和
整顿党风,就是为了消除自己身上的病患,说明我们党是大公无私的、光荣伟大的。通过这样一讲,
澄清了青年的错误认识,增强了对党的信任。
请有威信、有知识、有资历的同志做教员。机关团支部和修造厂团支部在进行近代史教育时,
请了知识丰富的同志讲课。他把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时间地点,故事情节讲的非常准确生动,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九队团支部在进行农场史教育时请了本队的老党员、农场第一批垦荒队员吴国
增同志,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 28年的艰苦奋斗建场史,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通过教育活动,广大青年对“三史”有了基本了解,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初步认识,对党更加
热爱,对实现四化增强了信心。九队团支部在开展教育活动后,团员中有六名同志向党组织递送了
申请书。修造厂团支部在教育活动中,开展了3次义务献工活动。机关目支部所属通讯站几位青年
对本单位的浪费现象算了一笔帐,向组织上提出了搞好节约的合理化建议。
农场团委认为,在这次教育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需要进一步搞好调查研究,切实弄清青年在想什么,加强讲课的针对性;
2.在讨论方法上要改进,特别要在重点引导上下功夫;
3.团干部要先行一步,首先解决好自己的思想认识问题。
编者按:这篇文章曾在《农垦报》出版的《好稿选》一书上刊登,并加了评语。评语说:“青年
是建设垦区的生力军,是农场的未来。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对农场建设影响很大。这编调查报告介
绍的‘一个适合青年特点的教育方法’,对加强青年工作提供了经验。一切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八
十年代青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是什么?名山农场团委注意这个问题,因此‘三热爱’教育卓见成
效。我们应该继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多多报道这方面的新经验,指导青年工作更加丰富多采,
富有成效”。《农垦报》 1982年5月4日以头版头条进行全文刊登,并加了235字的编后语。

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慰问垦荒队员的通讯
附:《三江日报》1985年8月7日讯
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慰问团赴名山农场慰问扎根边疆三十年的
佳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员
本报记者徐亚平报道:8月2日,作为家乡人引为骄傲的佳木斯市扎根边疆三十年的青年志愿垦荒
队员,从宝泉岭管局、红兴隆管局、笔架山农场汇集到萝北县名山农场,在他们当年开荒建业的地方,
扛起当年的垦荒战旗,激动地接受了家乡慰问团的亲切慰问。
第一批垦荒队员王美一今天又擎起了多年精心珍存的垦荒队旗。名山农场场部门前锣鼓喧天,鞭炮
震响。当慰问团团长孙克勤、副团长张德才、李承章,刘铁民、刘斌、高士显及市各部局委办领导一行
30余人驱车来到老垦荒队员面前时,一字排开的35名垦荒队员的家属在垦荒战旗的引导下,眼含热泪,
一次次握紧家乡亲人的双手,久久不放。
五十年代,我市109名青年,象全国千千万万个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响应党中央开发荒原、建设边
疆的号召,他们由队长杨振和、刘清玉带队,分别于1955年11月5日和1956年4月22日奔赴萝北。以忘我
无私的牺牲精神和崇高的乐观主义态度,硬是靠牛拉犁耕,在沉睡千古的萝北荒原上开出一片片黑油油
的土地。
30年来,垦荒队员们志在边疆,艰苦创业,有8名队员把骨灰撒在了这片土地上。垦荒队员的子女
已经成了今天的新“北大荒人”。纪念大会上,孙克勤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扎根边疆30年的垦荒队员的
光辉业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他们是北大荒的英勇开拓者,是一代青年的典范。孙克勤对老垦荒战
士们说:“你们是佳木斯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孙克勤代表家乡400万人民
希望垦荒队员们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不断传来勤劳致富的喜讯。
佳市青年自愿垦荒队发起人之一,现任萝北县农行凤翔营业所退休干部王玉英,代表全体垦荒队员
激动地回忆了30年的垦荒历程,坚决表示不辜负家乡人民的殷切希望,发挥余热,教育子女热爱边疆,
在晚年不断为边疆建设再创新成绩,为纪念垦荒队的光辉业绩,慰问团将一面绣有“光荣垦荒三十年”
的锦旗赠给老垦荒队员,并向全体垦荒队员颁发了纪念证,赠送了纪念品。
3日上午,慰问团到垦荒队员比较集中的名山、军川两个农场的部分垦荒队员家进行走访、并对生
活有困难的家庭给以了生活补助。
文艺创作作品选
按:下面选录的两篇文艺作品,《夸夸妮她娘》、《骂丈夫》,在场内外演出后,深受广大观众
欢迎。曾获得总局、管局、农场优秀创作奖
夸夸妮她娘 (柳琴)
窦松春 年慧明
合:(唱)哎,咳!哎,咳!俺哥四个好兄弟儿,欢欢乐乐唱新事儿,不唱天来不唱地儿,不唱八戒
拱地皮儿,拱地皮儿。唉,唉唉、哟。
甲:那唱啥?
乙丙:唱啥?
丁:夸夸妮她娘!
甲:对。
乙:栽。
丙丁:那原是!
合:(唱)俺哥四个都一样,家里都有个妮她娘,妮她娘来样样强,咱们上台来歌唱,来歌唱!唉,
唉咳,哟。
甲:哎!我说伙计们。
合:咋来?
乙:你们看,那养鸡场里有个包红纱巾的妇女,在鸡房里蹲下,站起来,站起来又蹲下那是做么
呀?
甲:我望望,我望望,那不是俺妮她娘……。
乙:谁?
甲:红牡丹吗!她那是提着篮子拣鸡蛋哩。俺妮她娘五姐妹承包养鸡场,总共养鸡三千三,一只鸡
年产二百蛋,全年共产八万斤蛋,总收入达到四万多元。
乙:你妮她娘真是狗撵鸭子……甲:咋着?乙:呱呱叫哇。丙:对。丁:栽。甲:那原是。
合:(唱):中全会做指南,制度订的细又全,科学养鸡办法巧,大家齐心做贡献,做贡献,唉,唉
咳,哟。
丙:我说伙计们:
合:咋来?
丙:这小公鸡才打鸣,那是谁家就掌上灯了,是想做么呀?
乙:我望望,我望望,咳!那还用问呀,那是俺妮她娘……
丙:谁?
乙:自杜鹃呀:她在豆腐房里磨豆腐哪。俺可不是吹,俺妮她娘承包豆腐房以来,全队吃豆腐的问题
和原来大不一样了。过去是脸皮厚的不花钱吃个够,脸皮薄的花钱吃不着。现在是水豆腐、干豆腐、
热豆浆老豆腐,不管你脸皮有多厚,不花钱甭想吃豆腐。全队职工都满意,天天都能吃上热乎乎的
大豆腐。
丙:你妮她娘真是棒子面他爹。
乙:咋著?
丙:是个茬子(茬子:硬手的意思)甲:对。丁:栽。乙:那原是。
合:(唱)妮她娘来真不软,晚睡早起磨前忙,豆腐做的漱又香,四化路上献力量,献力量,唉,唉
咳,哟。
丁:哎,伙计们:
合:咋?
丁:你们看这深更半夜的,那个女的还不回家,还在那屋里转转么呀?
丙:我望望,我望望。咦,你咋这么迷呀,那不是俺妮她娘……
合:谁?
丙:刺梅呀!今后晌有一窝小猪要落地儿,刺梅来接产哩。你看,她把俺家的奶瓶子、奶粉全拿来
了,怕小猪落地后没有奶吃。俺妮她娘自打承包养猪后没睡过整宿的觉,没吃过热饭菜。她把满圈
的猪喂肥了,自己可累瘦了,俺是又疼的慌又喜的慌。刺梅瘦了俺当丈夫的心里真是疼呀,她当上
了养猪模范,胸前挂上了大红花,我当丈夫的也真是喜呀。
丁:你妮她娘真是土地爷打哈欠,
丙:咋着?
丁:神气呀!
乙:对。
甲:栽。
丙:那原是。
合:(唱)全会精神照心间,肥猪养了一满圈,妮她娘来当模范,丈夫俺也乐开颜,唉,唉咳,哟。
甲:哎,我说伙计们!
合:咋?
甲:那是谁那口子,坐在热炕头上,乐不叽,美滋滋的数啥哩。
乙: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一点点,长地岗了赛了
丁:我望望,我望望,那不是俺妮她娘……
乙:谁?
丁:欧阳米兰呀!
甲:她手里拿的么呀?
丁:全是刚刚新的大白边,一共三百多张。
甲:哪来这么多钱?
丁:一个汗珠子掉在地上摔八瓣儿,辛辛苦苦挣来的,俺妮她娘包了三垧地的甜菜,从春种
到秋收,她风里来,雨里去,精心种,细心管,到秋头上那甜菜长的这么大个,一共拉了好几
大汽车,那钱挣的,大鼻子他娘,
合:咋着?
丁:哎海,老鼻子啦。
甲:你妮她娘真是二齿钩子挠痒痒一一
乙丙:一把好硬的手。
丁:那原是。
合(唱):政策好来人不懒,地包到户能增产,甜菜丰收交国家,甜美的事业咱们干、咱们干,唉,
唉咳,哟
各位听完这段唱,回家快找孩她娘,今年生产咋着干,亲亲热热好商量,那好商量!唉唉咳,咳,
唉,唉咳哟,哟!
骂 丈 夫
(群口快报)
窦松春 年慧明
合:打竹板,笑开颜,我们都是半边天,今天不把别的谈,专骂我们家的男子汉。(后台:骂丈夫?)
白:对对对,骂丈夫,打是亲来骂是爱,听咱骂的实在不实在。
甲:干这行,我比你们有经验,咱不说长处光挑短,咱不打屁股光打脸。
(后台:够厉害的!)
甲:俺家那个小儿他爹,常在人家呆半夜。
乙:大姐你可多注意,别让大哥染上坏习气。
甲(白)说的是呀,开头我也没理会,后来我才当回事,他吃罢晚饭溜圈子儿,我身边总是铺床空被
子儿,半夜三更他猫挠门儿,上床不敢大喘气,就象干了丢人的事。丙:大哥正派是党员,不能把
那坏事干。甲:未经调查没有发言权,党员也没上保险。乙(白)可也是呀!甲:这一天,晚饭后,
他挟着小包往外钻,我学英雄杨子荣,巧妙跟踪来“侦探”,出了门,他奔正南,我大步流星不怠
慢。
丙乙:大姐你可多留神,可别磕着碰着伤了筋儿。
甲(白):我不怕!哎哟!(摔倒)
丙乙(白):怎么了?!
甲:不知谁家的一只猫,把我吓的摔一跤。
丁(白):摔坏哪了吗?
甲:摔坏哪我也说不清,就是迈步这老疼(指腰)。
乙:我劝大姐先回家,大哥回来再审他。
甲:小妹说的很在理儿,我先回家消消气儿。深更半夜猫挠门儿,溜进我家的夜游神儿。
丙:大姐你要仔细审,看他是个什么人?。
甲:我问你,夜游神,深更半夜你串的什么门?要是看不上我这个人,咱上法院打离婚。
丙:大姐骂的有份量,老爷们象弹簧,你要软来他就强。
甲:小儿他爹没搭言,举着报纸低头做笑脸,我夺过报纸仔细看,上边有,小儿他爹的大照片。
丙(白):嗯?
丁:业余理发员,家住科研站,常年为大家把发剪,常常深更半夜把家还。全站职工齐称赞,
他是学雷锋的好典范。
丙乙:原来大哥把好事做,咱们错骂俺大哥。
丁:爱是爱来骂是骂,骂劲没有爱劲大。
乙:(指甲)大姐说的是真言,俺家那“鬼”也真懒,他是一个技术员,农大学习整三年。
丁(白):大学毕业,有小红本儿。
甲:这年头有了小红本,到哪都能喘粗气儿
乙(白):是呀,臭老九变成奶油糖,又长工资又分房。
丙(白):大妹子你可跟着占光了!
乙(白):占光?哼!长工资,没多给我一分钱,分新房,我们也没往里搬。
甲(白):那是怎么回事?
乙:大洋葱头硬充大瓣蒜,买资料,他把工资全用完,那新房,让他办起训练班。每晚都有一帮
小青年,跟他不是写,就是念。一学就是半夜十多点,家里活他一点也不干,
丙:他不帮你把活干,你来个不劳动者不管饭。
乙:不劳动者不管饭,按劳分配要兑现,我是俺家的司令员,不能心慈和手软。
丁:你嘴上说不管饭,你顿顿给吃炒鸡蛋。
乙:炒鸡蛋,营养高,脑力劳动离不了。
甲(白):你也是, 爱是爱来骂是骂,骂劲没有爱劲大。
丙:你们听我把言发,说起俺家那个他,一年到头不着家,总在外边乱搭搭。
乙:大姐我来问问你,大哥是个干啥的?
丙(白):干啥的?五年他没少找主,他搭钱来我受苦。
甲:大妹你要挺起腰,别让他爹胡做妖。
丙:他的事咱不能管,厂长是他的大老板。
乙(白):大哥到底是干啥的?
丙:他是厂里的推销员,一年没有半天闲。
甲(白):是推销员呀!
丙:我常跟他把气撒,你光要厂来不要家,兰兰今年都四岁了,总对着像片叫爸爸(难过)。
丁:大姐你可别难过,大哥年年当劳模。
乙:大哥要是不出力,厂里的产品出不去。
丁:出不去就亏损,大姐心里也不忍。
甲:他爱厂如家立新功,他当劳模你光荣。
乙:爱是爱来骂是骂,骂劲没有爱劲大。
丁:你们姐仁真有福,个个都有个好丈夫,你们脸上放光彩,我的心里不舒服。
丙:这姑娘多秀气,小伙见了准满意。
乙:这姑娘真漂亮,大姐我看了心也慌。
甲:你们姐仁都住嘴,听我说的对不对,他是个青年突击手,开过英模代表会。
丙(白):干啥的?
乙:不用问有文凭,办公室里坐板凳,抄抄写写他全能。
丁:你们说的转了向,我的对象是个修鞋匠。
丙(白):修鞋匠?不可能!
丁:我们从小是同学,他找个工作是修鞋。
甲:修鞋这活要手巧,男女老少离不了,他把破鞋修好了。大家把钱节省了。
丁(白);说的是呀,他修鞋,在黑天,常常晚上把门串,破鞋修了有一千,从来不要半分钱。
丙(白):不要钱?
丁:不光不要钱,又搭皮子又搭线,浪费的时间没法算,得的奖状可真全,玻璃镜子镶金边,
什么好团员、好典范,还有义务修鞋员。
甲(白):大姐说对了吧。
乙:大娘的鞋他细心补,只怕大娘脚受苦,大爷的鞋细心钉,只怕大爷的脚受风。
丁:队长的鞋他细心缝,穿上它四化路上带头行,我的鞋,他不修,哼,不哼不哈一边丢。
甲(白):那是为啥呀?
丁:叫大姐,你不懂,人家对我有感情,他心里烧着爱情的火,买了双新鞋送给我。
甲乙丙:小妹子你尽编花,在这你没把对象骂,拐弯抹角把他夸。
合:爱是爱来骂是骂,骂劲没有爱劲大,爱是爱来骂是骂,骂劲没有爱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