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名考
第四章 名考与民间传说
第一节 名考
一、黑龙江(译略)
亚洲大河之一,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它有南北二源,南源额尔古纳河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大兴安岭西坡,北源石勒喀河(上源鄂嫩河)出蒙古北部肯特山东麓,在黑龙江省漠河以西的恩和
哈达附近汇合后称黑龙江。沿途接纳结雅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支流,注入鞑靼海峡。从黑龙
江南北源汇合点起,到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止,为中、苏界江。
自上源至爱辉县黑河镇段为上游,黑河镇至乌苏里江口段为中游,以下至河口段为下游。以石勒
喀河及鄂嫩河为源全长4,350公里,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江宽水深,干流自漠河以下可
通轮船。冰期长达6个月。流域内富森林以及金、煤等矿藏。盛产鱼类,以大马哈鱼和鳇鱼、鲟鱼
最著名。
黑龙江之名自声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的《山海经》称为浴水、黑水,《北史》谓之完水,
《旧唐书》、《新唐书》称之望建河、宝建河,《元史》称之撒合儿兀鲁,清代称萨哈连乌喇(满
语:萨哈连一一黑;乌喇一一河),俄罗斯人则称阿穆尔。通称黑龙江则在辽朝以后,来源于汉语,
形容江水呈黑色,水流湍急,奔腾直下,宛如蛟龙,故有今日黑龙江之称。另外,黑龙江在我国
古书中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乌江、乌龙江、龙江、混同江、石勒喀、满可、摩穆、马木等。
黑龙江流经萝北县境内全长145.6公里。在本场境内西从鸭蛋河口大黑石起,流经二队、三队、
淀粉厂、木材厂、面粉厂、老场部、十四队至莲花岛东侧,全长20公里。
二、名山
名山,早在清朝期间,曾有托萝山之称(满语)。它位于我场西北部,距场部7.5公里,东经
131度05分,北纬47度41分,海拔133米,北靠黑龙江,东于名山村相连,西和我场三队相接,南有
哈罗公路横贯于脚下,为历代军事战略要地。山上风景秀丽,站在峰顶俯瞰江面东西尽收眼底。
名山因孤峰拔地而起,单独存在,非常明显,故而得名,称名山。
三、名山岛
名山岛原名叫于海桥江通,它位于我场老团部上游,面粉厂下游之间,东经131度06分55秒至
131度07分55秒,北纬47度40分40秒至47度41分04秒。在黑龙江主航道我侧,距我岸200米;距苏岸
900米,岛长2,100米,宽250米,总面积为0.52平方公里(包括沙滩)。该岛早在1914年以前,由
于江水冲积已形成岛屿。当时江岔较小,经多年江水冲刷,岸边坍塌沙滩扩大,江岔增宽。每当
枯水期与我陆地相连,中水期有水通流,大水期江水串沟子,特大洪水期该岛被淹没。早在1930
年,就有我国居民于海桥,在此岛打鱼栽树,砍柴谋生,故有“于海桥江通”之称。后来因该岛
离名山镇较近,改称为名山岛。
四、名山农场
名山农场始建于1963年1月,因农场离名山较近,故称名山农场。
五、小山屯(现二队)
小山屯位于农场西北部,距场部7.5公里。康德9年2月(1942年),日本开拓团从佳木斯山河屯、
万发屯,东、西竹板屯等地,迁来开拓民52户在此开荒建屯(到东北光复时1945年8月只剩下8户人
家)。当时这52户开拓民编为5个班,归日本警察小队(分所)管辖。距屯址的正西方向有一座明显的
小山(今石灰窑处),因此,人们以该山为象征,给屯子取名叫小山屯。
根据当时开拓民王文有、陈万林、霍淑珍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