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场史始末
第五章 场史始末
名山农场自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名山农场史》,在上级党委和场党委领导下,经历了两年
又三个月的编纂(初稿完成后,1984年至1985年4月停止18个月)终于问世了。它凝聚了各方面同
志的心血,是共同智慧的结晶。
这本书的编写是农场根据总局党委(1982)11号,宝局党委(1982)28号文件精神着手的。为了
把场史写好,1982年5月场党委派党校教员方宪义去黑龙江省地方志编写学习研究班进行了学习。
1983年2月24日总局在牡丹江召开场史工作会议之后,3月18日党委抽出党校副校长胡文斗、教员
方宪义,团委工作人员公传后,机关退休老干部王凤梧等四人,经过一段筹备正式组成了场史编
写办公室。
写作班子成立后,很快着手于《名山农场史编目》的编写。为了加强场史编纂工作的领导,
1983年6月24日场党委下发了(1983)18号文件,成立了场史编审委员会。并多次召开机关科室领导
会议,落实专业史的编写任务,讨论通过了场史编目,使场史编写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在场史编写过程中,由于第一次接触史志的编纂工作,尽管从理论上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以
及必要性,但是对这项巨大而浩繁的工程,它涉及面之广,任务量之大,所需资料之多,是难以
预料的。加之“十年动乱”期间,将农场幸存下来的1958年至1968年的文档资料,在组建兵团时,
全部销毁,给编写场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想把农场发展变化过程和经验教训,追本溯源,再
现名山农场的历史风貌,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面对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怀着对
农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热爱心情,从多方面搜寻史料,核实考证,力求较完善地把农场的建
场史再现出来,呈献给农场的子孙后代。
从1983年4月到1984年9月期间,我们举办了2期编纂知识学习班,先后几次去兄弟场考察学习,
到县档案馆查找史料。为了弥补史料的不足;我们经过6个多月的内查外调,还通过采访口碑,挖
掘活资料,先后走队串户达80余次,找老职工、知情者或当事人达100余人次。为了扩大史料来源,
先后向调离农场的老同志发出征集信件 50余封。在史料文件查阅方面,查阅管理局以上文档资料
64卷达60多万字,其它文件1,004件100多万字之多。在查阅资料时,我们做了广搜博采,宁滥勿
漏,达到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继史之无,取其之长,补已之短,为修史和积储史料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写作体例上,我们采取了通纪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秉笔直书,真实地反
映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在写作体裁上,我们采用了史志结合(或叫史志合一)体,在各种专业志的
基础上,进行了写作,边充实,边修改,边探讨,有的章节曾三翻五次地推倒重来,从起草到成书,
经过四易其稿。尽管如此,由于我们水平浮浅,又是第一次编写场史,在加上史料不全,肯定会有
很多不足和错误之处,在这里再次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和谅解,以便在续修《名山农场史》时纠谬补
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