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这是一部“普阳人”的开拓史。其中虽无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不乏可歌可泣的篇章,是
继往开来,启迪后人的教科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作进一步开发利用普阳宝贵资源的借
鉴。
这个农场,首建于1956年,座落在小兴安岭南麓。十五年前,再度拓荒,转战松花江畔。
旧时代,这里是统治阶级和日本侵略者曾经涉足,但视作险途而不敢贸然开发的河网交错,
泡沼毗连、野鸭栖集、天鹅群翔的“水城子”重沼泽区,如今已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山青
水秀,鸟语花香,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营农场。
普阳的开荒史,是北大荒人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的进军史,是人民战士永远进击,所向披
靡的征战史,是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开拓边疆的创业史。这部历史,是大批转业复员官兵、支
边青年和知识青年共同用血汗写成的。他们始终坚持南泥湾道路,发扬上甘岭精神,艰苦奋斗,
团结友爱,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无私无畏,自强不息。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各自不同
的经历、禀赋、个性、爱好和不同的方言、习惯,但都是由一种巨大的内聚力一一共产主义的
思想而集合起来的,以振兴中华,献身边疆的热忱,熔铸成一个钢铁整体。
理想和现实是紧密相联的。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中,拓荒者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披荆
斩棘,风餐露宿,在这块处女地上,举起了第一面红旗,架起了第一座帐篷,燃起了第一点炊
火。荒原苏醒了,沃土献粮了,人们欢欣雀跃,奔走相告。但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年
火、二年虫、三年大水冲”,一个挑战接着一个挑战,一次考验接着一次考验。要在蒲鸭河地
区站稳脚跟,就要从治水开始。治水,锻炼出一支强大的、素质优良的机械化水利队伍,修筑
了120余公里的防洪堤和回水堤,1985年遇到当地解放以来最大的洪水袭击,坝外一片汪洋,
坝内豆花飘香。比上年增产一千万斤粮豆,取得了连续七年盈利的好收成。
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相结合,是开发蒲鸭河地区的又一特征。拓荒者从使用“棍播机”开
始,到操纵八十年代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机械,从白种下地,到良种化、机械化,水利化,荒
原上清晰的留下一条条脚印,它记录了普阳农场从低级到高级,从粗放到精耕,从原始作业到
现代化生产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三十年越千年的高速路,是尊重实际,讲究科学,创造条件,
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康庄路。
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在十年动乱中,农场也走过弯路。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
确路线指引下,纠正了左倾错误,落实了政策,进行了改革,1979年之后年年丰收,岁岁盈利,
并以精神文明好,经济效益高而跻身于全省先进集体的行列。
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缅怀那些在拓荒战斗中英勇牺牲和积劳成疾而与世长辞的同志,他们
的英名将同普阳农场的历史共存!我们永远不忘那些因工致残,离休和退居二线的老战友,他
们的业绩将永昭史册!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过去,给人们以回忆和思考,但重要的是启示未来,给人们以希
望,鼓舞和力量。
吕全盛 王 文
一九八六年四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