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沿革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沿革
普阳农场系1956年在汤原垦荒的广大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于1971年建立的。虽
然只有短短的历史,可是这班人马却历尽沧桑,两战荒原。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继承和发扬了
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披荆斩棘,在萝北县蒲鸭河地区,再次创建了一个略具规模的中型机械
化农场——普阳农场。
1956年3月,中共铁道兵第九师党委决定,利用部队在汤原的营房为基地建一农场,并以
部队代号8509命名。任命42团副团长贺长春为场长。随同复员转业的有6名干部和80名战士。
同年9月,划归密山铁道兵农垦局领导,更名为“859农场”。
1957年3月,兰州军区工程兵二团、公安团复员转业官兵300余人,由军区原工程兵主任尹
保仁率领来场。这批老战士是建场的骨干,大多数成为机务战线的尖兵。
1958年春,合江农垦局成立后,划归其领导,更名为“汤原农场”。
是年4月,15军1,200余名转业军官来到农场,加速了农场的建设步伐。
1959年3月,建立分场,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即总场、分场、生产队。
1960年2月,合江农垦局确定本场的经营方针为“畜牧业为主”,并决定更名为“国营汤
原畜牧场”。总场党委成立书记处。
1961年10月,合江农垦局决定仍用“国营汤原农场”原名,体制不变。
1963年3月,机构调整,分场全部撤销,两级核算,两级管理。
东北农垦总局成立后,归“东总”领导。
1969年2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编为二师十七团。生
产队和场直各单位改称连,团部设司、政、后三大机关。
1970年9月,兵团二师党委决定,全团从汤原搬迁萝北县蒲鸭河地区开荒建点。汤原经营
的土地、房屋以及部分老职工,移交兵团直属第六十三团。
1977年元月,兵团改制,更名为“黑龙江省普阳农场”,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宝泉岭
管理局领导。机关司,政、后撤销,股改为科,党委设组织、宣传两部,农业连队改为生产队,
仍实行两级核算,两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