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二编 创建时期——一战荒原(1956—1966年)
第一章 引言
普阳农场的全体职工与家属,1956年在汤原县东部开始创业,19T1年奉命搬迁萝北县蒲鸭
河地区再战荒原,经历了二十九个寒暑。
1956年一1959年的三年间,是农场筹建初创时期。先有铁道兵九师、兰州军区工兵二团、
公安团及十五军转业官兵1,600余人,次由山东、河南、湖南等地支边青年近千人开进,构成
了农场职工的基本队伍。同时,由铁道兵密山农垦局调入链轨拖拉机32台、联合收割机15台、
汽车15辆及一部分农机具,为机械化垦荒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962年一1966年,农场的生产建设逐步走上健全发展的道路。广大职工学习和发扬南泥湾
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排除重重困难,使经营规模逐年扩大,经营成果越来越好。十年
中组建了9个生产队。人口由1957年的1,820人增加到5,493人,职工为2,034人。生产手段由马
拉犁杖发展为机械作业,耕地面积至1966年已达73,172亩。十年累计上缴粮豆2,500万斤,肥
猪2,100头,白酒348吨。全年总产值由1957年的8.9万元增加到1966年的209万元,提高23.5倍。
1966年经营盈利3.8万元,开创了农场建设史上的新局面。
十年中,工、副业生产和文教卫生事业也发展了,先后建粮油、建材、食品加工、酿酒制
糖等小型工厂8个,建从小学到初中的全日制学校一所,拥有20张简易床位的医院一所。
但是,这十年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有“左”的错误,加之干部多数来自部队,对农业
生产有个熟悉过程,所以,农场建设走过曲折的路。在以“大豆为纲”、“以畜牧为纲”的方
针影响下,农牧比例失调,粮豆比例失调,加上经营管理水平低,造成单产不高,总产不稳,
连年亏损。据1957年一1962年统计,小麦平均亩产100斤,大豆平均亩产才69.5斤,仅1962年净
亏损即达79.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