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丁玲下队
第四节 丁玲下队
1958年7月3日,著名作家丁玲,戴着“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
集团”头目两顶大帽子,偕同她的老伴、作家陈明,经王震部长介绍来到农场。丁玲在畜牧队,
陈明在第二生产队劳动。正如丁玲后来所说的:“我在思想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党。”她象一粒
红色的种子,撒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组织上考虑她年老体弱,只让她做些力所能及的轻活,但她不图清闲,争着去做各种杂活、
重活;剁鸡菜、扫鸡场、刨鸡粪、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她用自己的赤诚和坦率,赢得了大家的
信任,她那平易可亲的风度,使群众感到老丁是自家人。她和干部、群众之间由那两顶大帽
子隔起的墙,渐渐倒塌了。
1959年冬,全场开展“扫盲”运动。场党委决定让丁玲担任畜牧队业余文化教员。大作家
当“扫盲”教员,颇有讥讽味。但丁玲却把“扫盲”看作是党的重要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需。
她矢心尽责,颇见成效,几个月的时间,就有十多个目不识丁的工人,能提笔写信写稿。畜牧
队成了“扫盲”先进单位。后来,她又为队里办黑板报,组织排演歌剧《刘三姐》片断。畜牧
队成了文化活动的优胜单位。
1961年,陈明被批准摘掉“右派”帽子,调到场工会帮助工作,经过他俩和其他同志共同
努力,使农场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学习延安传统大唱革命歌曲的活动,成立了业
余宣传队,搞起了业余创作活动。1963年演出了歌剧《三世仇》,陈明既是导演,又扮演剧中
人物王老五。当时,这个剧配合阶级教育起了很好的作用。为汤原县党代会和四级干部会议演
出时,受到好评。
丁玲在汤原农场生活了六年半。这是她一生中的坎坷岁月。而她却说:“北大荒用甜美的
乳汁哺育了我,广大转业官兵和职工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永世难忘。”“北大
荒是我继延安之后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