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困难时期的农场经济
第一节 困难时期的农场经济
农场自1960年到1962年为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三年中,由于贯彻“两纲”(以“大豆
为纲”和以“畜牧为纲”),加上1,960年的特大灾情(夏季洪涝、秋季早霜),农场经济严重失
调,出现了“一高三低”的局面。一高:成本高。全场核算的结果表明,大豆每垧(15亩)成本
202元,每公斤成本0.45元,小麦每垧成本228元,每公斤成本0.36元,玉米垧成本240元,每公
斤成本0.18元。当时,大豆市价每公斤0.34元,玉米市价每公斤0.1元,小麦市价每公斤0.29
元。三低:①劳动生产率低,每一职工生产粮豆仅2,602斤,每一农业工人为3,208斤,每一职
工创造的平均价值(扣除成本)只有430元,如再扣除工资,则国家每年还要为每一职工补贴43元,
②产量低,粮豆平均亩产仅78斤,⑧商品率低,每亩地只给国家提供商品粮15.6斤,每一职工
提供商品粮484斤。一高三低的直接反映是亏损严重。而当时国家困难,农场亏损不予弥补。农
场除工副业(伐木、酿酒、开饭馆)每年能收入现金100万元左右外,生产支出全部依靠银行贷款,
三年共贷款180万元,每年要支付利息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