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简结
第十章 简结
(一)在十年艰苦创业中,全体干部、职工、家属对党和毛主席充分信任,对自己的事业充
满信心,兢兢业业,团结一致,历尽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使农场经济由“一高三低”
进入稳步发展。由于思想教育深入细致,紧密结合形势,结合实际,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主
义和国际主义热情,提高了阶级觉悟。这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场经营管理仍能“乱
而不散”,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培养了一支熟悉农场经营管理的干部队伍。干部中的大多数,来自部队转业军官,他
们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胸怀大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保卫边疆。他们积极学习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较快地由原来在部队带兵打仗,
转为领导职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实践中,他们不断克服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勇于
向自己队伍中个别变质分子的贪污盗窃、腐化堕落行为作斗争,保持了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
众的好作风。
(三)广大转业干部继承和发扬了“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光荣传统。在1,200多名转业
军官中,有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论资格,他们“抗日战争吃过糠,解放战争负过伤,抗
美援朝跨过江”;论经历,他们大都率领过千百人冲锋陷阵。但是,来到“北大荒”,除王文
等极少数同志在机关任职外,百分之九十的同志在生产队当工人,有开车的,有掏粪的,有盖
房的,有做饭的。他们不分原职务高低,一律以同志相称,以农工兄弟相处。一旦组织需要,
他们即愉快地走上新的岗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当好“老黄牛”是大家的座右铭。
(四)十年中,由全国各大专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从兄弟场调入的农艺、畜牧、机务专业
人员以及转业官兵中从事医务、教学等专业工作者近百人。他们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并积极进行科学实践,为提高农场科学种田的水平作出了贡献。特别在综合灭草,土壤分析,
良种培育,繁殖方面均获得显著的成果。他们是使农场继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五)培训和锻炼了一支作风过硬的机务骨干队伍。农场机务人员的基础是转业官兵和支边
青年。他们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作风过硬,不怕艰难险阻,在兴安岭下的荒山野林中,在峡
谷地带的沼泽地里,开荒8万多亩,为农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技术革新、农机具
改装,节支增收、降低生产成本方面作出了贡献。这批“老机务”大都成长为基层领导骨干。
(六)积极贯彻“以粮为纲,农牧并举,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积累了经验,发展了生产,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相应发展。但纵观全局,却有偏重生产而忽视生活的问题,在生活福利事业
方面欠债甚多。生产队除种子库、修理间是砖瓦结构外,职工家属都住的茅草房屋。只顾忙眼
前的季节性生产,忽视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基本建设,如场院设备简陋,土壤改良进展缓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