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三编 挫折时期(1966——1969)
第一章 引言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
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引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1966年,中央“5.16”通知下达后,全场广大群众出于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和对中国共产
党的信任,迅速全面地卷入了这场运动。从揪斗“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到横扫一切“牛鬼
蛇神”,从成立战斗队到夺权和反夺权,形成“213”和“219”两大派群众组织的严重对立,
全场大乱。在个别极端分子的煽动、策划下,“219”派公开到3068部队“抢枪”,“213”派
则以修理厂为基地,自制手榴弹、追击炮、炮弹等武器,终于酿成大型武斗,并由农场“杀”
上社会,参与汤原、佳木斯等地的大型武斗,造成部分干部职工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悲剧。
1968年3月,两派代表经过长时间的公开辩论,达成“大联合”的协议。但不久遭到破坏,大联
合名存实亡。领导权一度被少数人把持。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农场经济,由于有前几年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广大群众出于对党、
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在大乱之年,仍能坚持生产,加上风调雨顺,所以经济仍
有所增长。1966年盈利15.3万元,1967年盈利40.7万元。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大乱,给
生产和管理带来的破坏,经济形势肯定会更好,增长幅度会更大。
1966年7月和8月,240名哈尔滨知识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分两批来到农场。经过
一个月的边劳动边学习的训练,他们被分配到生产队和场直各单位劳动,为农场增添了新鲜血
液。他们虽然来场不久,但也被卷入到运动中去。一部分人返校“闹革命”,一部分人奔波于
哈尔滨市和农场之间,成为农场“文化大革命”的“信息”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