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老战士,绘新图
第一节 老战士,绘新图
二战荒原的排头兵,仍然是那些战场上流过血,建设“北大荒”淌过汗的老兵。他们当年
带着战场上的硝烟来到汤原的荒山野林时,大都是三十上下的青壮年,生龙活虎,敢打敢拼,
如今已是年近半百,两鬓斑驳。他们论体力,不如往昔,论意志,却坚如钢铁。他们在“文化
大革命”这场浩劫中遭过难,多数人刚摘掉“走资派”的帽子,有的刚从“牛棚”里出来。
他们的肉体受到摧残,但他们的心灵并没有受到污染。他们听从党的号令,又勇敢地肩负重任,
带领战士们冲上新的战场——蒲鸭河畔,再绘新图。
祁彦祥是1948年3月参军,同年11月入党的老同志,在部队曾任副连长、连长,营长、团
副参谋长等职。1957年转业到农场后任副场长,兵团组建后被降职使用,担任团后勤处副处长。
二战荒原中,他带领后勤处的部分同志最先来到蒲鸭河,在物资保障上做了很多工作,并负责
指挥整个筑路工程。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总是身先士卒,给青年做出了榜样,被同志们誉为
“开路先锋”。但他终于积劳成疾,于1974年12月3日被胃癌夺去了生命。
伍友元到北大荒后,当过农工、拖拉机手和车长。六十年代初就在老八队当队长,他先带
领13连的战士,在柳木岗开垦了万亩良田。后来,他又奉命组建第二生产队,和全队同志又一
次平地起家,苦心耕耘,两年便建成一个拥有两万亩土地的生产队,盈利50万元。在一次救火
中,他因脑溢血昏倒在地,送医院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六连在傲来河畔建点,雨季到来时,水进了连队的帐篷,坐在铺上可以洗脚,推开窗户可
以钓鱼。
工程连连长刘永泉,带领战士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在蒲鸭河上架桥,常常被冻得双手发
麻,失去知觉。他因长年在野外施工,患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两腿行走困难,便让同志们用
手推车推他到桥头指挥作业,终于抢在春汛之前架起8米多长的木桥,保证柳木岗地区顺利建
点。
原砖瓦连连长刘玉平,是1948年参军的老同志,身患多种疾病,因肠粘连动过三次手术。
他带领全连同志平地起家,半年时间建成一座20门的大轮窑,可以年产红砖300万块,节约投
资70%,同时还建立了制瓦车间和烘干室,为17团基建事业的发展立下了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