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青年战士冲锋在前
第二节 青年战士冲锋在前
来自京、津、沪、杭和哈尔滨市的知识青年,是二战荒原的突击手。
他们在老同志的带领下,有苦不叫苦,知难不怕难。他们头顶蓝天,脚睬淤泥,在茫茫荒
原上开挖渠道,修筑道路+开垦出大片肥沃的良田。农场的每寸土地上,都洒下他们的汗水;
农场每块砖瓦中,都留有他们的指痕。
1971年,一场大火席卷普阳大地,他们在追扑火苗中,不少人被烧伤,哈尔滨青年水利连
兵团战士靳洪春光荣献身,1973年,冰洪袭来的时候,柳木岗沦为泽国,11连住地水深一米以
上,他们先人后己,把老同志的家属、孩子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自己爬到柴禾垛或屋顶上,
高唱国际歌,相互鼓励,情绪激昂……
北京青年金世岭当时任八连连长。1971年1月他带领一个班,作为先遣队来到蒲鸭河安营
扎寨,吃水要到六里以外的蒲鸭河挑,吃饭啃的是苞米窝头就咸菜疙瘩。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他吃苦在前,团结群众,在严寒季节,打冰块,化冻土,很快盖成五栋小马架,为后续部队创
造了居住的条件。
工业三连(砖厂)的先遣队由一个排组成。这帮生龙活虎的青年,安好帐篷便投入战斗,当
年便建成一个打瓦车间,两个小砖窑和部分坯棚,烧出砖、瓦7万块。
工业一连(面粉厂)、工业二连(油酒厂)的青年,在建点中大显身手,凭着他们智慧的头脑
和灵巧的双手,在荒原中绘制了一幅幅美妙的蓝图,一个个变成了出色的木工、泥瓦工、架子
工,很快盖起了一批厂房和宿舍,为大部队的到来打下了物质基础。
14连有个女包车组,四个人,车长邵玉琨和方淑平是哈尔滨青年,邵根妹和严梅珍是上海
姑娘。另一个包车组也是四个人,由副连长王宽平带领到傲来河北岸去开荒。一个架设在爬犁
上的流动工棚成了他们的家,一块床单挂上,便分为男女宿舍。没有厨房,露天打灶,没有水
井,提来草塘里的水用纱布过滤后做饭,没有蔬菜挖野菜,没有炊事员,打白班的给打夜班的
做饭送饭,打夜班的给打白班的做饭送饭。副车长方淑平,驾车不怕颠,干活不怕累,男同志
能干的她都能干,被人称为“假小子”,在她身上已经找不到一点城市姑娘的纤弱。邹根妹的
胳膊扭伤了,轻伤不下“火线”,出勤率百分之百。她们苦战20天,开荒6,000亩,创全团最
高纪录;她们比国家标准降低垦荒成本百分之四十,节约投资近万元,被团党委授予“三八红
旗包车组”的光荣称号,为多快好省地开发荒原树立了榜样。
8连2排4班是女青年,在排长高萍芬带领下,扛麻袋和男同志一样能上三级跳板,冬季装
砖出窑和男同志比着干。工业三连王秀霞领导的女工班垒烟囱,自己搭脚手架,自己砌砖,上
到28米的高空,毫不畏惧。
3连副指导员包桂珍,来自山青水秀的西子湖畔,干活有一股闯劲,码头上装卸红砖,她
挑三,四十块,被人称为“穆桂英”。多少优秀的年轻人,荒原上艰苦创业,滚一身泥,抹一
身油,汗水干了又湿透,手脚起老茧,从不叫苦。
艰苦的生活,激烈的斗争,生死的考验,使知识青年得到锤炼。他们中间有247人光荣地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98人加入了共青团,192人被提拔为排级、科级、团级干部。打倒“四人
帮”,恢复高考制度后,有246人(其中42人是推荐上大学的)考入各类大专院校,被培养成为
祖国四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这批城市知识青年,虽然受历史的驱使,后来大都返回城市,但他们在农场建设中做出的
贡献,将永远载入农场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