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简结
第十一章 简结
兵团2师党委,在1973年评价17团的工作时指出:“17团党委带领部队在学大寨中,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胜利地完成了搬迁建点工作,并积极投入了开发蒲鸭河的战斗。三年来,共
开荒11.5万亩,耕地面积11.1万亩,已初具规模,为今后开发蒲鸭河地区打下良好基础,为今
后大幅度增产创造了条件。”
这个评价是正确的。经过几年持续努力,到1976年已开荒22万亩,耕地达到18.6万亩,六
年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386.3万元。平地起家,建立15个农牧连队和13个工副业连队,基
本建成了一个有,比较完整的工交系统,以及有商业、银行、邮电、文教、卫生部门的团部所
在地,完成了松花江江堤前期工程,修筑公路和电话网线50余公里,输电线路和电器设备安装
基本就绪,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蓬勃展开。所有这些,都是团党委团结广大
干部、群众,奋发图强,二战荒原的胜利成果。
“搬迁建点”的利弊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运用原有设备,原套人马,有利于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加快了搬迁建点的进度,
其二,采取边搬迁、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发展的“五边”方针,国家投资按生产
建设发展逐年递增,逐年核算调拨,相应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其三,在机械设备和建设物资的投放方面,有比较宽裕的调整时间。领导没有紧迫的压力
感,17团,不等待,不依赖,更好地发挥了原设备的效益,锻炼了自力更生的思想作风,
其四,由于边搬、边建、边生产,口粮、副食始终保证自给有余,既减轻了后勤负担,也
节约了部分投资。
不足的方面,主要是由指导思想上的错误造成的。当时完全用“军事观点”指导搬迁,把
拖家带口,又有大批设备的企业搬迁,看作是“部队移防”。于是,在做法上就是“命令主义”,
简单粗略,造成了损失浪费。
由于下死命令,把一切设备如数搬走,结果许多本来堪用的固定设备,经过一拆一卸,破
碎了,不堪再用。许多设施都是这样毁了的。
另外,在搬迁过程中,由于组织工作上的缺陷,还造成冻死羊,跑掉鹿,损坏机器的事故。
截止1973年,全团共支出搬迁费70万元,其中有形损失达13万元。
尽管如此,我们在普阳治了水,扎了根,创了新业,经验是宝贵的,前程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