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灾抢收
第二节 抗灾抢收
1981年春季,雨水充沛,小麦长势良好。7月中旬,开镰收割。当时估产,全场20余万亩
小麦,可收粮8,000万斤以上,加上大豆和其他收入,予计全场可盈利一千万元。8月6日,全
场麦收进入高潮,百余台收割机械投入抢收,一天进粮400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场上下,
喜气洋洋。
但是,8月8日一场大雨,接着,阴雨绵绵,麦收被迫停止。
松花江水暴涨。水位高出场区地面0.8—1.2米。内水不能自流外泄,耕地明水一般在20厘
米上下。13队、8队在堤外的万余亩小麦全被淹没。场区内水加上四周的渗水,涝情发展了。
居于蒲鸭河下游的5队、6队受害严重,有的地号积水深达50—80厘米。大水茫茫。收割台上既
收粮食又收鲜鱼。面对着这严重的情况,群众的情绪,由喜悦而惋惜,而悲观失望。
场党委,于9月10日作出“抗灾抢粮,生产自救”的决定,在全场开展一场“抗灾抢粮”
的立功运动。同时,召开紧急会议和电话会议,反复讲明形势,稳定情绪,提高信心。各队热
烈响应,积极改装机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投入了抗灾抢收。
16队党支部,动员全队男女老少,利用阴雨间隙,进入积水、泥泞的麦地,把割晒的3,000
余亩麦铺翻晒一遍。接着,用改装后的机械下地,人工集堆脱谷。15队的机务技术员窦金海,
被农场总局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9月中旬以后,天气放晴,水位逐渐下降,但大地仍然泥泞陷车,困难重重。接着,秋收
来临,麦收连着秋收,一直到12月20日,大地封冻,仍在收割小麦。就这样,小麦平均亩产仍
达194斤。8队,有20多亩小麦,12月10日收割,亩产超过400斤,被称为“奇迹”。
这一年,全场共收小麦4,000万斤,夺得了抗灾抢收的胜利。真是“人努力,地帮忙,政
策带来丰收粮”。15队37号包车组长秦福祥,被农场总局授予特等抗灾模范。场党委书记吕全
盛、15队党支部书记徐忠,被农场总局授予“抗灾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