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第八章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是国营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性质是在国营农场领
导下的家庭承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固定上缴,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家庭农场场主,具
有法人地位。家庭农场同国营农场和生产队在行政上是隶属关系,在经济上是合同关系,在土
地经营权上实行合同制,由农场直接与各家庭农场签订了自1985年至1999年15年不变的经济合
同。
1984年在6队试办家庭农场的基础上,1985年除使用进口机械的11队仍实行联产计酬责任
制外,其他十七个生产队全部办了家庭农场。
一、基本做法
(一)将原来农场拥有的农业机械、农具、设备,实行酌价转卖给家庭农场。购买机械的条
件是,有技术,懂生产,会经营,能热心为群众服务。家庭农场购买机械,采取分期还款的办
法,即价值在3万元以内的,限5年还清,超过3万元以上的,限7年还清。还清机械转让款后,
机械归个人所有。
(二)土地承包到户。将原来由生产队统一经营的土地承包给家庭农场经营,但土地所有权
仍归国有。分配办法是:先按人头分,原来是职工的,每人30亩;非职工整劳力每人20亩,半
劳力每人10亩。不满12周岁和男超过60周岁,女超过50周岁的家庭成员不分土地。后按机械分,
按人头分完剩余的土地,再按购买的机械分地。一般情况是:链轨拖拉机每台分500—650亩,
每台联合收刈机分450—500亩,每台轮式拖拉机分370—450亩。家庭农场在场外自购的机械不
分地。
按照上述办法分配的土地,家庭农场按年向农场交纳土地占用费。机械户交纳标准(按土
地分五类)是:一类(4队)每亩23元,二类(3队、5队、10队、13队、15队、)每亩22元,三类(2
队、7队、9队,16队,19队、20队)每亩21元,四类(6队、17队、猪场、科研站)每亩19元,五
类(12队,14队)每亩16元。没有购买机械的手工户家庭农场,其交纳标准,按上述标准降低百
分之二十。办开发性家庭农场(在指定地点开荒)的,三年内免交土地占用费。
上述交费标准,每隔三年调整递增一次。
(三)兴办家庭农场后,原是职工的,国家职工的身份不变。同样参加全国职工工资改革和
工资调整,同样在系统内外调转,享受退休、退职、工伤、公费医疗、女职工产假、计划生育
等劳保福利待遇。按规定交纳土地占用费后,享受平价供应粮油。对老、弱、病、残的职工,
除承包收入外,按工龄长短,由农场给予生活补助,其标准为本人原基本工资百分之四十至百
分之七十。
二、形式和规模
家庭农场共分机械户家庭农场、手工产家庭农场和专业户三大类型。机械户又分独户型和
联户型家庭农场。在全场十七个生产队中,办了独户机械家庭农场88个,共有劳力375人,其
中职工267人,承包土地83,605亩,每户平均承包土地950亩;机械联户家庭农场66个,参加
227户,劳力544人,其中职工410入,承包土地106,882亩,平均每联户农场承包土地1,619亩,
手工家庭农场951个,劳力1,638人,其中职工1,112人,承包土地59,770亩,每户承包土地63
亩。
此外,还有养猪、养鸡专业户10个。
按照上述形式和规模形成核算单位后,在农机具不配套的情况下,为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抗御自然灾害,机械独户型家庭农场之间、机械户家庭农场与手工户家庭农场之间,又根据
自愿的原则,组成生产协作组,互相保证,有偿提供劳务。
三,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
(一)管理体制。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即农场、生产队、家庭农场三级管理,农场和
家庭农场两级核算。生产队是农场的派出机构,不进行独立核算。因此,在兴办家庭农场的同
时,改革了生产队一级的管理机构。生产队一级的职能作用,要求由过去的行政指挥型转变为
协调服务型。管理人员由过去的十二三人减为五人,设队长兼支部书记一人,副队长一人,农
业技术员一人,会计一人,统计兼出纳一人。其它服务人员,均实行有偿服务。由于家庭农场
刚刚兴办,在经营管理、技术管理和在资金上都不能独立等原因,事实上,生产队一级仍行使
着繁重的管理职能,仍担负着全队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强调家庭农场必
须在生产队的具体领导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以统为
主的生产管理原则。即由队统一安排种植计划和轮作计划,统一采取各项农业技术措施3在全
队生产必要时,统一安排作业计划,统一使用机械力量,按农场规定,统一管理和处理产品。
家庭农场在不违背上述统一方面的原则下,可以自行安排组织本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服务体系。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沿着准备,生产、销售、分配四个过程循环
的。根据家庭农场的需要,生产队和农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指导和服务:
第一、抓技术培训。农场于1985年2月10日至17日,办了训练班,由农业部门给110名机械
户家庭农场场长讲授了农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平时,根据不同生产环节,采用电视讲
座、临时集训等方法,为家庭农、场排忧解,难,提高家庭农场场长的经营能力。在统一计划
下,农机部门举办了有200人参加的车长集训班。
第二、帮助和指导家庭农场制定生产和技术措施,建立核算账目,指导家庭农场签订生产
协作合同,帮助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和分配办法。
第三、在资金上给予扶持。由于家庭农场新办,没有经济基础,为了帮助其发展生产,农
场拿出400万元资金,用于为家庭农场购买种子、化肥、农药、油料、零部件的贷款。在生活
上,按粮油供应标准逐月供给生活费。对自愿脱离土地发展多种经营的专业户,采取优惠百分
之三十的政策,低价卖给红砖,木材,支持他们搞好养殖业。场工会也拿出12,500元,以无息
贷款方式,给困难较大的家庭农场,扶持他们搞多种经营。
第四、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为家庭农场出谋划策。农业农机两个部门的技术人员,常年深
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安全部门和生产队,经常对家庭农场进行安全知识和遵
章守纪的教育,监督遵守操作规程。在家庭农场组织分散、人员少、成员新的情况下,全年没
有发生重伤以上的人身事故。
场党委决定,农场机关除完成正常业务外,采取场领导包片,科室包队的办法,在春播、
麦收、秋收等几个主要生产季节,每个生产队都有农场的工作组蹲点帮助指挥生产。
四、经营情况。1985年是涝灾比较严重的一年,全场19.7万亩大豆、玉米,成灾减产五成
以上的5.5万亩,由于兴办家庭农场,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大锅饭”,实现了责、权、
利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使全场总的形势仍好于1984年。1985年全场
播种面积286,348亩,粮豆总产6,346万斤,比1984年增加了13.4%,农业收入1,836万元,比
1984年增加了11%。家庭农场中,与原来工资收入相比,实现增收的355户,占总户数的32%,分
配总额235.2万元,其中机械户家庭农场61户,分配总额158.6万元,减收的565户,占总户数
的51%,减金总额57万元,其中机械户61户,减收15.2万元,亏损的195户,占17%,亏损总额
61,2万元,其中机械户32户,亏损46.9万元。
由于各个家庭农场的自然条件、管理水平、土地规模的不平衡,带来了收入的不平衡。收
入千元以下的527户,占47.6%,收入千元以上的336户,占30%,收入五千元以上的25户,占2%,
收入万元以上的32户,占2.9%。亏损千元以下的106户,占9,6%;亏千元以上的41户,占3.7%,
亏五千元以上的27户,占2.4%,亏万元以上的21户,占1.9%。收入高的家庭农场,多是自然条
件较好,如3队,4队,土地比较抗涝,机械户家庭农场户户增收,这两个队有万元户31户。收
入低或亏损多的家庭农场,多是自然条件较差,如12队,14队,内涝严重,春天难种,秋天难
收。自然条件差,管理紊乱,亏损严重,如12队,全队家庭农场年年亏损,亏损总额达19.3万
元。
五、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的第一年,许多问题还在探索之中,但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展
生产方面来看,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具体表现在:①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不仅
作业效率高,而且注重质量,②学科学,用科学的欲望普遍增强。农业技术服务公司的人员每
到一个队,很快就围上很多人询问生产技术问题,这是过去从来未有过的;⑧浪费现象减少,
普遍增强了经济责任心。地头上见不到撒落的种子、化肥,保养间、农具场、加油处见不到乱
倒的柴油、汽油。最明显的是,往年场部的公路上,每天小型车排队的现象少见了,④发展多
种经营的积极性高了,特别是手工户,除种地外,积极发展养猪、养鸡、养兔、养羊、养牛,
⑤促使职工把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据统计,职工个人集资和贷款买汽车18台,胶轮车28台,小
四轮14台,播种机30台,轻耙30台,拖拉机2台,联合收刈机2台,投资总额达80万元。这些生
产资料在促进生产的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⑥安全生产明显好转,据统计,全场历年机械事故
损失价值平均2万元左右,但1985年却未发生机械事故。其它各类事故也明显减少。
由于家庭农场初办,缺乏经验,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①部分职工不相信家庭农场
的政策能长期稳定下去,对生产没有长期打算,搞掠夺性生产,对下年的生产不作积极准备,
②生产队干部对新的生产形式所产生的新问题感到棘手,对如何组织生产,为家庭农场做好生
产服务,搞好协作,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办法不多,个别单位在生产的关键时刻,迟滞不前,
影响进程,③农场主经营素质低,不适应自主经营的形式,一遇复杂情况便不知所措,造成一
些不必要的损失,④组织形式分散,机械分散,不便充分发挥机械效能。统、分,结合不好,
不适应抗灾,特别是职工思想状况差,干部组织能力低的单位,这种状况尤为实出;⑤政治思
想工作急待加强。在实行家庭承包的情况下,对职工进行顾大局、识大体的整体观念教育尤为
重要,对一些家庭农场主只顾个人,不顾整体的思想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根据兴办家庭农场积累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于1985年12月27日及时
召开了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对家庭农场提出了“稳定、完善、提高”的方针,对进一步办好家
庭农场,以带动农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