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简结
第十一章 简结
在打倒“四人帮”后的九年中,场党委始终和中央保持一致,做了大量工作。在恢复农场
体制过程中,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通过揭、批、查运动,澄清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遗留
问题,进一步消除派性,增进团结,使一批尚能坚持工作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
岗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
路线指导下,落实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的
积极因素,全场上下,团结一致,加快了建设现代化国营农场的步伐。
九年来,开荒21.4万亩,耕地增至37.3万亩。1985年播种31.2万亩,比1976年增加了经济
效益。八年生产总值累计达到11,023万元。1979年国家全面调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推行一整
套利国富民政策后,实现连年盈利,使农场面貌为之一新。
水利建设的成就,有效地抗御了1981年的洪涝灾害,初步解除了重沼泽区安家立业的危难,
稳定了民心,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但是,纵观全局,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就农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来说,仍然是单
产不高,总产不稳,八年粮豆平均亩产180斤。1979年粮豆总产4,840.4万斤,1980年为6,263.8
万斤,1981年比1980年多播种三万亩粮豆,遇上自然灾害,总产却减为5,533.7万斤。1982年
减到4,872.2万斤。1983年大丰收,粮豆总产增至7,501.2万斤。1984年春涝有16万亩土地未播
上种,总产减为5,624万斤。这说明,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天吃饭”在经营管理水平
和科学种田水平方面,远远跟不上发展的形势。前几年遇上天旱,沼泽区大面积干涸,经营思
想主要集中在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上,自觉不自觉地重复着过去“广种薄收”的教训。
全场农业的潜力很大。人少地多,地力正值旺盛期,只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科学种田水
平,保持一定程度的稳产高产是完全可能的。只要能保持搬迁以来的最高单产水平(1983年平
均亩产241斤),以37万亩计算,即可收粮豆8,917万斤。
全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的物质基础是比较好的,机械实力较强,化肥、农药大幅度增加。
农田耕作的标准化活动进展迟缓,化学灭草、病虫害防治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的因
素。生产队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不高,职工队伍,自知识青年大批返
城后,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明显下降,机务战线上增补一批工人(多系投亲靠友来的),有许多
仍是文盲或半文盲,加之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出工不出力,使标准作业不能很好落实。所以,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培养人才和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
科技人员外流,直接削弱了科技力量。据科技科调查,八年调出有各种技术职称的科技人
员42人(其中大专院校毕业生19人),而同期调入的仅29人(只有3名大专毕业生)。所以,进一
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使他们安于现职,扎根农场,刻苦钻研,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实为当
务之急。
在经营管理上,急待克服单一经营思想。八年来,每年的农业总产值,一直占全场总产值
的85%——90%。这样必然会出现一业受亏百业不振的现象。就农业本身来说,工副业生产上不
去,职工生活得不到调剂和改善,子女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直接影响生产积极性的
调动和提高,同时,副业跟不上,农副产品得不到合理利用,也会直接减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
益。因此,就需要从战略高度提高认识,开阔眼界,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把多种经营和多种经
济尽快的发展起来。
在生产和生活的投资比例上,应该逐步调整。近年来,因国家财经困难,欠支了部分资金,
农场经济周转仍然紧张,因而出现了基本建设方面(包括生产和生活)欠债较多的问题。职工
的住房、科技人员和老干部的福利,均为突出问题。一方面,应当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的光荣
传统,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补足“欠债”,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才能更完美地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农场潜力很大,只要全体同志在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兢兢业业,发扬“艰苦创业,勤俭
建场”的优良作风,一定能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为社会主义祖国实现“四化”做出更大
贡献,个人也能更快地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