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本耕作和主要技术措施
第二节 基本耕作和主要技术措施
一、基本耕作
种床制备。从1971年——1985年的十五年间,年平均秋翻地占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八左
右。秋翻地最多是1976年,达到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九,最少是1972年,因为秋涝,仅达到
百分之十九。
为了充分发挥土壤的增产潜力,从1977年起,发展了平翻深松和耙茬深松,改进了种床条
件,增产效果明显。1982年耙茬面积占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七。据8队一号地调查,
增产百分之六以上。
二、作物比例和换茬
搬迁以来,平均每年以开荒3万亩的速度扩大耕地面积,春开荒的地大部分播种大豆。由
于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1980年以后又连年受自然灾害影响,致使作物比例不尽合理,十五年
间,有七年小麦超过总播面积的一半,大豆有六年超过总播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以上。1974年以
前,种玉米有困难(熟地少),种的少,1975一一1978年逐年增大至百分之十左右,最多为1977
年,达到百分之十六。1980年以后,因大豆价格提高,种玉米亏本,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2
年以后下降到百分之三点八。
近几年由于内涝及天气影响,没能形成正规的轮作制度。但基本上作到了合理换茬。十五
年累计,小麦正茬面积占百分之九十五点五,重迎茬面积占百分之四点五,大豆正茬面积占百
分之七十一点七,重茬二年以上占百分之二十六点五,迎茬面积占百分之一点八。
三、栽培方式
由于地多人少,条件所限,栽培形式一直偏重于技术密集型。小麦全部采用7.5、15公分
机条播。大豆中熟品种以40——50公分行距为主,春开春播大豆地和晚期播种的,以30公分行
距为主。玉米行距则为70公分。总的趋势是,小麦密度偏少,大豆密度偏大了。
四、田间管理
1964年以前,因耕作粗放,栽培水平低,缺乏田间管理经验,草荒严重,草里找豆。1964
年以后,推行大豆地机械灭草,播前封闭锄草,苗前、苗期耙地,蒙头土,窄苗带中耕,多次
中耕培土压草,拿大草,收获中联合收刈机带草籽收集装置,草籽成熟前进行地头地边翻耙灭
草,轮作等综合灭草措施。经过两年努力,控制了草荒。1965年,4队,五号地1,560亩全机械
管理大豆黑龙江41号,平均亩产360斤。
1978年以前,主要采用机械灭草和实行轮作控制农田杂草,化学除草主要用于麦田。由于
大批知青返城,机务人员骤减,机械田间管理发生了困难。1978年开始引进消灭禾本科大豆地
除草剂,化学灭草逐渐成为田间管理消灭禾本科杂草的主要手段。
1975—1985年,化学灭草累计达到100万余亩。
五、增施肥料
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化肥用量逐年增加。1957——1970年,共施化肥3,918吨。1971
——1984年,共施化肥28,991吨,是前十四年的7.4倍,平均每亩施肥10公斤。氮磷比为1:1.85。
1979年以后要求全肥下地,无肥不播种。
1974——1977年,共造有机肥料156,吨,大都施在玉米地和菜地。
为提高化肥利用率,小麦种肥分施改为种肥混施和秋施。大豆种下深施和侧深施正在研
究。磷肥与大豆混施,经试验效果良好。初步摸索出小麦氮磷比从1:1.5——2效果明显。如何
作到经济施肥,增加施肥效益是当前重要试验项目。从1980年起,进行了大面积因土施肥试验。
六、培肥地力
普阳地区的土壤分为八种类型,其中主要属草甸土类和沼泽土类。土层薄,质地轻,含沙
量大,蓄水保肥能力差。黑土层一般为13——23公分,有机质含量在2.65——5.58%,养分含
量中等分水。养分速效化程度高,必须加强培肥地力,用养结合。1980年开始试验以小麦,玉
米秸还田,占当年播种面积的50%。今后要逐步做到每两年全部还田一次。为提高秸杆还田效
果,各队配备了秸杆粉碎装置。现在秸杆还田技术已基本过关。几年来坚持秸杆还由的结果,
使土地有机质从还田前的3.92增加到4.26,作物产量也有明显提高,小麦产量提高5.7%,大豆
提高13.9%o
七、标准作业
1980年场首届职代会作出了“向标准化作业要粮”的决议。因贯彻得力,1981年便取得了
较明显的效果。组织全场农业技术员对十八个生产队小麦播种标准作业进行检查,共检查62个
地块(计103,980亩,占小麦面积的51%),播种机组33个(占总机组台数的59%)。全场保苗加权
平均为41万株/亩,达到标准行的占16.6%,合格行占22.8%。
此后,标准化作业便成为常规制度,播种前均进行全面检查,对提高作业质量,起到很好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