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洪涝灾害

第三节 洪涝灾害



1971年8月中旬,嘟噜河洪水泛滥,最大流量值约250立米/秒,洪水淹没了整个莲花泡涝
区,场境内的军普公路以西和柳木岗公路以北各队的背后一片汪洋,军普路面与水面几乎平齐,
在牛尾巴林新建的6连坐在帐篷的铺上可以钓鱼。原来计划在牛尾巴林以西建的科研站也因水
淹而改变了地址。
1973年4月18日,松花江开江。因水位高,冰排堆成冰坝,水位暴涨,洪水夹带着冰排向
岸上袭击。当时,尚无堤防,仅两三个小时,几乎淹没了全场。洪水所到之处,墙倒屋塌,道
路冲毁,一百多头牲畜被淹死,农机具,粮食物资均浸在水里,损失价值80多万元。职工家属
躲到砖房顶上避难。11队淹死一名哈尔滨下乡青年。已经开垦的16万亩地,洪水退后当年只种
上4万亩,小麦亩产仅91斤,年终亏损273万元。
1974年9月,松花江秋汛,沿江附近普遍上水,耕地被淹,河水从嘟噜河灌入莲花泡涝区
后继续东流,军普公路以西一片明水。路西的路沟,沟满壕平,成了场直职工打鱼的好地方。
正在13队三角架附近修筑江堤的推土机、帐篷被水淹,全场耕地受淹面积近一半。
1981年4月15日至19日,松花江开江,情况类似1973年,水位超过1973年。由于修筑了江
堤,洪水沿滩地流向下游,至4月19日中午,界内江道开江结束,冰排全部流走。当年,春播
未受影响。
1981年松花江上游雨季早。6、7月降雨偏多,因此洪水较历年早到,7月中旬平槽,7月31
日开始上岸,8月8日、26日,先后出现两次高峰。最高水位:9队南堤脚达68.38米,高出地面
(67.50米)0.88米,蒲鸭河桥下倒灌水位达65.6米,高出岸边地面(64.25米)1,37米,12队南堤
脚水位达64.87米,高出地面(63.80米)101米。洪水出槽持续31天。最大洪峰流量达10,OOO立
米/秒,接近五年一遇标准。蒲鸭河倒灌水位至一撮毛附近,倒灌距离7公里。由于修建了松花
江防洪堤和回水堤,堤内耕地始终没有进水。但排水沟的出口被洪水堵塞,无法自流。同时,
还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整个汛期,堤防出现三处险情,经打水桩,压草袋,始消除。
在松花江汛期江水出槽之际,连续降雨23天,雨量达245.1毫米。8月11、12两天,降雨62.1
毫米,麦收中断。8月15日降雨后,用间开始出现明水,20、21两天降雨68.7毫米,田间普遍
积水,全场38万亩耕地,明水面积达1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4.8%(不包括已收的7万多亩麦地)。
其他没有明水的地块亦呈饱和状态,不能进行收割。加之地下水位上升,松花江洪水又堵塞了
自流排水出路,导致了建场以来最大的涝灾。为减轻灾情,在蒲鸭河桥两端堤内设置五台16时
泵组,总流量达1.6立米/秒,全力强排。从8月19日开始,至10月底封冻,抽水300多万方,加
上疏通沟渠,架设桥涵,自流排水,总计1千多万立方米。
由于田间积水不退,麦收推至封冻后在冰上作业。大豆受淹,只有顶端未淹部分少量结荚。
当年,伏秋翻地均无法进行,给下年生产带来极大困难。
这次涝灾,导致当年小麦减产约2,000万斤,大豆减产约800万斤,玉米减产近200万斤,甜
菜减产约500万斤,合计损失700余万元,其它经济损失未计算在内。
  建场14年;松花江水出槽5次,嘟噜河基本上年年出槽,成灾者达5次。普阳地区的洪涝频繁
程度,由此可见。
“十年治水初见效;相伴普阳已白头。”这是1981年春节农建科门上贴的对联,是治水者
的感叹,但说明十余年的辛苦,确有成效,并非空白头。从1973年以后,经过了12个冬春的不
懈努力,普阳农场顶住了松花江洪水,“冰山”,制服了莲花泡的漂垡沼泽,一道防洪长城牢
固屹立在松、花江畔,开始为国家尽义务了。
附:历年年完成农建土方量
1971年 7.5万立方米
1972年 31.2万立方米
1973年 33.5万立方米
1974年 100万立方米
1975年 160万立方米
1976年 166.6万立方米
1977年 140.3万立方米
(别拉洪河施工39.7万方未计入)
1978年 78万立方米(别拉洪河施工25万方未计入)
1979年 148.5万立方米
1980年 158万立方米
1981年 62.66万立方米
1982年 92.10万立方米
1983年 72万立方米
1984年 109.13万立方米
1985年 186.62万立方米
总计 1,541.11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