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三章 农机

第一节 概况



农业机械,是机械化国营农场的主要生产手段。1957年建场不久,铁道兵密山农垦局即调
给拖拉机32台、各种农机具68台(件)。当时,未设专门业务机构,办公室有两名机务助理员。
1958年10月,设机务科,科长李清,科员3人。经过数年的实践和学习兄弟场的先进经验,机
务工作取得成绩较大。“文革”前的机务队伍,多属转业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他们能严格遵
守机务规章,责任事故较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被冲击,机务归生产指挥部
负责。
1969年组建兵团后,机务由生产股管理,仅设一名参谋负责业务,原机务科长李清被下放
到砖厂劳动。规章制度遭到批判,被认为是“管卡压”的手段,任意取消,致使责任事故层出
不穷,田间作业和机械保养质量下降。
1971年搬迁后,团党委开始重视机务建设,生产股管理机务的参谋增至两人。为适应大规
模开荒的急需,在落实政策,恢复任用老干部的同时,动员部分“老机务”重上第一线,各连
配备了机务排长(后改为机务副连长)。这一时期,机车和农机具成倍增加,机务队伍相应扩大。
1975年,拖拉机增至69台,农机具增至275台(件),联合收割机35台(其中自走式10台)。1976年,
更新机车和机具,淘汰了部分东方红-54,改用东方红——75。此后,随着耕种面积的扩大,机
械逐年增加。1985年,全场有链轨拖拉机154台,,胶轮拖拉机130台,联合收割机13了台,各
种农机具1,656台(件)(不包括场院机械设备)。另有,美国TD4450拖拉机22台,西德TDl075联
合收割机10台。机务工人增至1,300多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强。
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设农机科,历任科长李清、王永才,副科长杨福泉,关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