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机务队伍建设

第二节 机务队伍建设



场第一批拖拉机手,是1957年来自兰州军区的工程兵2团、农建2师复转来的少数推土机手
和坦克兵,还有部分宁安农机校、勃利农机校和王岗农机校的学员。第二批拖拉机手,则是
1958年来场的转业军官。他们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肯刻苦钻研技术,很快成为生产的主力
军。建场初期,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都被他们克服了。三年时间,开荒8万余亩,涌现出王
恒志,伍友元等优秀拖拉机手。第三批拖拉机手,是1959年来自LU东的支边青年。他们来自农
村,思想朴实,热爱边疆,吃苦耐劳,涌现出以李风海为代表的一批模范驾驶员。第四批拖拉
机手,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来场的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学得快,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实践,许多同志担任了车长和驾驶员,成为一代新的骨干力量。但是,
1978年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机务骨干也因而削减百余人,一时有车无人开,生产受到严重
影响。此时,农机科向场领导提出三点建议,即动员老机务重上第一线,求兄弟场(宝泉岭、
江滨、绥滨)支援一批机务骨干,选拔一批职工子弟上车,加紧培训,以应急需。职工子弟便
成了第五代拖拉机手。
机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正常情况下,是长流水不断线,每年冬检时期集训一次,以业务
为主,兼以时事和政治思想教育。集训时,先指导大家总结经验,再做一些技术指导,使理论
联系实际,思想结合技术,相得益彰。1965年以前培训1,125人次。“文革”期间,这种训练
被认为“单纯技术观点”、“业务挂帅”而终止了。1969年以后,大批新手上车,迫于形势,
又恢复培训制,但规模小,人数少,教学内容也常以政治代替业务。1969年——1976年,仅培
训490人次。1977年以后,不仅冬季集训,有时还举办短期训练班,时间一般为三个月,专门
学技术,学基础理论。1977,年——1983年,轮训1,311人次,其中经场短期训练,考试合格的
有470人,占全场机务人员总数的40%。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机战线又增加了许多新的任务,如化学灭草,秸杆还田等。
这些项目不仅要求机务人员掌握一定操作技能,还要求机务人员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近年来、
在机械割晒,秸杆还田,化学灭草等方面,都总结了一些经验,有的已在全管局推广。1981年,
秸杆还田12,000亩,化学灭草135,255亩,有六个队控制了草荒。田间标准作业水平也有提高。
特别是16队,1981年麦收割晒3,000余亩,放鱼鳞铺,经受二十多天阴雨无大面积霉烂,获得了
丰产丰收,标志着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