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业机械的演变

第三节 农业机械的演变



1956年铁道兵9师留守单位一台热特25k转给农场。1957年密山农垦局凋给农场KS30拖拉机
50台(东德产,后退回20台),斯大林80号1台(苏联产),k951台(英国产),大犁和其它农具。这
些进口机械,型号杂,配件缺,常常因缺件而窝工误时,不能充分发挥机械效能。农具不配套,
翻地的多于耙地的,耙地的又多于播种的,收割机械1958年以后才陆续装备。所以,农业生产
仍需大量劳力,播种玉米,全靠人工,大田管理也靠人工,收割更需要人工。短途运输全靠牛
马车,生产效率甚低。
1960年进首批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国产拖拉机工效高,故障少,消耗低,单车完成
工作量都在两万个标准亩以上,很受欢迎。同时还购进一批开封产的扬场机,基本结束了用木
锨扬场的田史。总的说来,当时的劳动强度还是很大的,农机具无液压装置,靠农具手掌握,
和灰土、蚊子、烈日,寒风作斗争。为了节约能源,爱护机器,每天收工前要擦拭机车,卸下
电瓶扛回家,作业前再把电瓶装上。驾驶员把车看作是自己的眼珠子,损坏了十分心痛。生活
条件很艰苦,缺少劳保用品,夜间脱谷只有一件皮衣换着穿,许多同志得了关节炎和胃病。
联合收割机一直紧缺,1962年前只有15台(其中从匈牙利进口自走式,3台)。每年从麦收
开始,接着秋收,脱谷要一直脱到春节前后,粮食的自然损耗率甚高。1964年后增至24台(自
走式4台)。情况才有了好转。
1964年是机务工作大上的一年。外国机车全部淘汰了,国产东方红——4拖拉机成为主要
力量,田间作业水平有显著提高。学习郝焕文工作法,学习综合灭草;收到良好效果。1965年
草荒基本得到控制。1966年一1968年实现连年盈利。收割也基本由机械完成,争取了主动。每
个农业生产队都配了一台轮式拖拉机,改变了以牛马车运输为主的落后状态。1970—1977年,
是进农机具最多的时期。计进链轨拖拉机110台,胶轮拖拉机54台,联合收割机25台(自走式85
台)。为原有机械的三倍。农具也成倍地增长了。目前的情况是:地多,人少,机械多,机械
化程度达85%,耕种、管理、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场院管理,1977年后也基本实现了机
械化,集堆,摊晒、扬场、上囤、灌袋,都以机械代替了人工。场院使用的小型机具,有的是
购置的,多数是工人改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