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机修理 农机修理所,建于1957年春夏之间。修理工16人,大多来自工程兵2团。当时,一无设备,
二无材料。为了应急,工人利用一个变电器,改装了一台电焊机,自制一批电焊条,开始焊接
一些断裂粗件。1958年扩建为修配厂,分设大修、电焊、燃油、车工、锻工车间,人员增到60
余名,而设备简陋,只有一台捷克产机床和一台沈阳产机床。1960年,技术员周树仁改装一台
龙门吊,当年冬检时开始机车大修,建立了翻砂间。1958年秋,在一无资料二无图纸的情况下,
大家仿造一架小型风轮,放大尺寸,自制一个五马力的鼓风机,经过多次试验,炼出了第一炉
铁水,铸造了一批急需配件。这台标有“八—”字样的鼓风机,至今仍在使用。
当时,全场只有两台电焊机(一台自制)。任务繁重,各生产队的焊接件,都要卸下来用牛
(马)车送到修配厂,而后还常常要排队等候。焊接好后,再拉回队里组装。1973年,生产队才
配上了电焊机,结束了的这种局面。
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许多活都靠工人的强体力劳动,拆卸机器用大锤,锻制部件用
大锤,安装部件用人抬,磨气门也用人工,工效甚低。大修间,是部队的一个仓库改造的,仅
800平方,光线很暗。进入冬季,检修大忙,室内煤烟,油汽混杂,空气污浊。在这种条件下,
工人们仍然坚持生产,每年完成25台机车的检修任务,保证了生产。
1964年,安装了暖气,架设了吊装自走设备,劳动条件有所改善。
搬迁普阳后,一切平地起家,新建的大修车间,占地1,225平方,有三层楼高的翻砂车间,
占地约800平方,1981年又落成200平方的车间。从此,结束了小烘炉、大铁锤的历史。各种
设备也大都更新,逐步完善;到1984年,全场有各种机床37台,其中自制7台。每年能完成45
台机车的大修任务。
全厂有职工141人。其中,工程师1人,技师1人,技术员6人,四级工以上的70人,三级工
以下65人。
为了发挥修理厂的设备和技术潜力,根据市场信息,决定生产小四轮拖拉机。为了得到技
术,他们从外地买一台小四轮,将其拆开、研究。六名技术人员,在两个月中绘制图纸170张,
于1984年11月制成样机一台。在原车的基础上,他们做了三大改进:一是加宽轮距,增强了稳
定性,提高了前轮的仰角,不再压苗,二是将轮胎压环改用铸件,增强了惯性,提高了速度,
每小时比原车快四公里左右,三是改进外观,增强了散热设备。小四轮拖拉机的主要部件,除
发动机、变速箱齿轮、轮胎等购买外,其余零部件均自己生产。1985年,共生产小四轮360台,
产值147万元,获利7万元。该产品,受到了汤原、鹤岗等地农村社员的欢迎。
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名单
(以来场先后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