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育苗
第二节 育苗
搬迁初期,由于生产条件差,没有一块能排能灌和充分熟化的地块。1973年才建立苗圃,
有—名专职干部和一名技术员(无专职工人)。苗圃的全部劳作,由场业余文艺宣传队的20多名
队员承担,农忙育苗,农闲演出,一直到1979年林业站成立,才为苗圃配备了工人,宣传队也
就解散了。
1973年开始,从外地引进30多个品种的树种,经过筛选鉴定,蒲鸭河地区最适宜种植杨树、
樟子松和落叶松。当年,育各种树苗100多万株,其中杨树苗60余万株,落叶松40余万株,樟子
松20余万株。1976年又引进白皮柳、青皮柳等优良树种。
目前,杨树品种已全部实现了良种化(即二黑一白——小x黑,小青x黑,白城2号)。杨树
的种植采用“三深一高”的栽植法(深挖穴,深栽植,深埋土,高起垄),樟子松、落叶松则在
其生长旺季用大苗移栽,加上责任制的落实,成活率平均在90%以上。
林业科的技术人员,创造了“以带代圃”的方法生产苗木。具体作法是:每条林带插条
7—11行,行距为70厘米,株距30-100厘米,按规定的行株距留下林带部分,成活后移栽使之
成为新的林带。如管理得好,第二年即可出苗。这样做可以节约大量资金,缩短运送苗木的时
间、运距、提高成活率,大大促进了农防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