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牧生产
第三节 畜牧生产
二十九年来,场畜牧生产,由于政策多变,几起几落。近几年,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
才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
一、打基础
1957年,从笔架山农场引进哈白种猪30头(母猪25头,公猪5头),从佳木斯、哈尔滨购进
雏鸡24,700只,开始自繁自养。这两批雏鸡进场时,正值阴雨连绵,患球虫病死亡甚多。又因
注射鸡瘟疫苗时,搞错了稀释倍数,又死亡雏鸡几千只,年末存栏母鸡仅4,000只左右。
1958年,添置孵化器两台,开始孵化育雏,当年出雏鸡两万余只,成活9,000余只。后因
饲料不足,鸡的抵抗力降低,加之防疫工作不力,暴发了鸡瘟,近万只中雏几乎死绝,只剩下
老鸡约3,000只。
是年春,王震部长亲自为农场订购北京鸭种卵,由北京空运到哈尔滨。年末,存栏成鸭600
只。此外,还购买100匹役马、数十头朝鲜牛和荷兰奶牛,畜牧品种增多了。
二、“大跃进”
随着“大跃进”形势的发展,1959年畜牧业开始大上。畜牧队分为专业养鸡队和养猪队。
同1957年比,猪的饲养头数增加3.6倍,鸡鸭分别增长3——4倍。1960年畜牧生产提出了更高
的指标:“要求全场养猪万头,出口猪肉180吨,养鸡25万只、鸭8万只,出口禽肉200吨。”
经营方针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为纲,人人事事为畜牧服务。”经过两年努力,专业队增长速
度快,农业生产队也兼营畜牧。但是,由于盲目追求高指标,农牧严重失调,饲料没有保障,
加上疫病流行,大批禽畜死亡。1960年畜牧损失24万元。1960年入孵鸭蛋12,877个,出雏1,790
只,成活17只,入孵鸡蛋21万个,出雏12.8万只,成活6,449只。为挽救禽畜死亡,大量购买药
品,平均每只鸭投药费2.57元、每只鸡投药费0.38元、每头猪投药费3.26元。因此,亏损更大。
1959年末,有役马240匹。为提高役马繁殖,选20多匹种母马集中于一分场,结果在1961年
因马厩失火,烧死孕马18匹,影响了马匹的繁殖。
1960年,首次引进杂种粗毛羊70只,在3队集中饲养。
三、调整巩固畜群
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农场口粮实行低标准,饲料供应严重不足,禽畜大量死亡。结果,
商品率很低,而饲养成本高得惊人。1961年生产猪肉49吨,自食44吨,上缴国家5吨,商品率仅
9%,而仔猪每头成本40元,育肥猪毛重每公斤成本4.8元,鸡蛋每公斤成本7元。为改变这种状况,
1961年下半年开始大砍畜牧,大量淘汰宰杀繁殖母猪;鸡鸭也大量屠宰,控制在3,000只左右。
由于进行了调整,1962年下半年,畜牧业的形势才有好转。
同时,农场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做出了一些规定。如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时的责任制,
以及“公有户养,扶植私养”和“田头养猪”等具体措施,调动了畜牧人员和广大群众的积
极性,从而使畜牧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四、“文革”使畜牧发展受阻
“文革”期间,机构受冲击,一切规章制度被否定,科技人员“靠边站”,饲养不讲科学,
致使畜禽生产受阻。同时,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私养猪被扣上“资本主义”帽子,生怕“割
尾巴”、受批判。造成存栏数大幅度下降。1968年仅有生猪890头,职工吃肉困难起来。
1970年搬迁期间,由于措施不当,造成损失,冻死绵羊300多头。鸡鸭搬入新点后,因无
房舍,鸭子全部淘汰,鸡剩下千余只。1972年入冬,大雪封地,禽畜冻死不少。1973年,凌洪
袭击,卷走猪、羊、牛百余头。1974年后,依靠保存下来的基本繁殖母畜,经过调整和加强措
施,才逐渐有了转机。
五、发展养猪
1977年,上级号召搞“大寨连”,“千垧地,千头猪,万吨肥”,使养猪进入了一个新阶
段。各连均建造了砖瓦结构的猪舍,饲养室,实现了养猪“四化”(猪舍砖瓦化、饲料加工粉
碎化、运料车子化,母猪杂交一元化)。同时,还大力扶植私养,并实行加价奖励和分给饲料
地,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很高。1978年末,存栏数为7,684头,创历史最高记录。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粮肉差价太大的矛盾无法解决,肥猪压圈,畜产品处理困难,
亏损加大,“养猪赔钱”成为一大问题。继续推行“千垧地,千头猪”必将造成更大亏损。畜
牧生产面临的抉择是;必须迅速调整结构,谋求新的发展途径。
六、调整布局,压马稳猪增牛
1979年以后,根据上级“压马、稳猪、增牛”的精神,场畜牧工作进行了相应调整:(一)
压减马的饲养数,大量卖马,(二)控制和压缩猪的发展,改善经营管理,扭转亏损局面,保证
全场肉食自给有余。调整养猪布局,成立专业养猪场,把3、4、6、7、11队养猪点砍掉,采取
集中繁殖,分散育肥的办法。同时,鼓励私养,支持专业户和重点户养猪,有计划有步骤的发
展、草食兽,成立专业养牛场,把全场的菜牛集中饲养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