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核算管理体制
第三节 财务核算管理体制
1958年。全场有核算单位8个。当时,财会人员少,业务素质差,只有两名懂财务核算与
管理的专业人员,核算上仅限于算收支大帐。全场实行两级管理一级核算,生产队和场直基层
单位向农场实行报帐制度,生产费用和物品材料以领代销。
1959年,全场基层生产单位增加到15个,上述那种原始的核算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生产
经营的需要。生产不计算成本,不计算经营盈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农场加快了对
财会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同时,农场由两级管理一级核算,改为三级管理,总场,生产队两级
核算,财务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1962年,分场撤消,改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生产队配备了专职统计、出纳、会计,各
项财务管理的办法与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全场推行“三划一单”的计划管理,
开展了群众性的班组核算,把经营成果同每个生产者挂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
的发展。至此,农场的财务管理体制基本确立,财会队伍基本形成,各种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财务核算管理工作向着正规健康的道路发展,对加强农场的,经营管理,促进生产的发展,提
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o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场各条战线都遭到破坏。绝大部分财会人员,以各种不同
的罪名被罢官夺权,遭受批判,下放劳动。已经建立和日趋完善的各项财务核算管理制度全被
砸烂,财务工作陷入瘫痪。兵团组建后,把不可分割的计划、统计与财务割裂开来,从属于司
令部和后勤处领导。财务部门还要主管全场的职工食堂、劳动工资、现役军需等,力量分散,
不伦不类,使财务管理工作陷于一片混乱。1972年,省财政厅和兵团后勤部联合召开了农场工
作会议,明确了兵团仍是企业,一切核算管理工作都要按企业要求进行。从此,农场经济开始
复苏。财务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的手段得到恢复。基层生产单位,又开始计算费用,核算盈亏。
两级管理,两级核算制度,又开始完善起来。此时,一批有经验的老财会干部归队参加管理,
由城市知识青年中选拔一批优秀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充实到财务战线。这些同志,经过学习
和实践,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独立的完成基层单位的核算任务,是建场以来财务战线最兴
旺的时期。1979年,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全场知识青年会计仅剩六名,一时出现危机,核算工
作受到很大损失。农场当即采取措施;从本场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培训70多人,才勉强维持工作。
由于国家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对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越来越迫切,国家从1979年
起建立对财会人员全面的考核制度。经过考核,正式授予会计师职称的4名,助理会计师6名,
会计员23名,统计师1名,经济师1名,助理统计师1名,统计员11名。这对财会队伍的建设和
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25年来,农场财务管理体制几经变化,财务核算工作几起几落,发展道路很不平坦。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财会工作由过去单纯核算转向管理、决策,是企业
内部一个主要的经营综合管理机构。到1984年,全场基层核算单位发展到40个,核算体制确定,
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核算办法及规章制度基本形成。财会队伍,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短期培
训,脱产代培,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将为农场的生产建设发挥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