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况
第一节 概况
1963年以前,生产队修建的家属住房、职工宿舍,食堂,全是草木结构。1964年,试建了
几栋“穿靴戴帽”(即用砖石奠基础,红瓦盖顶,墙仍采用拉哈辫)的家属宿舍。之后,陆续在
各生产队建了修理间,种子库、水泥晒场。
搬到蒲鸭河,平地起家,基建任务繁重。生产用房和非生产用房同时并进。不到两年,即
完成59,53.2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18,357平方米,非生产用房41,215平方米(包括医院,学校,
职工宿舍和家属宿舍)。至1985年,全场完成基建面积177,886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58,811平
方米,非生产用房119,075平方米(包括文教卫生用房、职工宿舍、家属房、食堂,俱乐部,办
公室等)。水泥晒场174,934平方米。
基建部门的技术方量一直比较薄弱。“文革”前有技术员2人,描图员1人,设计了农场自
建的各类房舍。到普阳后,技术人员一度曾增至4人,描图员1人,调拨员1人,外勤人员2人
(负责基建物资的采购和调集)。自行设计了大修厂、翻砂车间、锻工车间、高六层的面粉楼。
这些生产用房,质量符合要求。非生产用房中的职工俱乐部,设计水平较高。在设计中,技术
人员参照国内许多的同类建筑,最后选定图样,经党委审批施工。基本符合朴素,大方、经济
实用的要求。1981年,上级规定,预算超过6万元的建筑物,其设计、审批权限由管局基建部
门负责。
基建工作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基建队伍不足,技术工人少,难于完成生
产发展所需要的基建任务,欠债较多。1981年以来,各生产队修建了“三库一场”(油料、材
料、机车库、农具场),而化肥库、农药库大都没有完成。场部地区的一些工副业附属厂房,
商业网点、办公楼等急待解决,民用住宅严重不足。其次,基建原材料价格上涨,造价提高,
投资增加。一般民用住宅的实际造价,每平方米达160元。其三,基建部门的技术力量单薄,
还有缺腿。场区多数区域水质不好,供水和排除污水(下水道)建筑工程未提上日程,而全场至
今仍无水暖技术人员,较大的水暖工程不得不向外招揽承包。另外,随着时间的推进,普阳建
场时用柳条当房盖板或用土产泥瓦盖的房子,大都老化,翻新维修任务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