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砖瓦厂
第四节 砖瓦厂
砖厂建于1960年冬,手工脱坯,建穹式闷窑一座,因质量不过关,次年停产;后又建立式
闷窑两座,仍用人工脱坯,年产红砖50,000块。入冬后,打好轮窑地基,重建轮窑。厂长刘玉
平,带领职工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在荒原上竖起30米高的烟囱,半年时间建成投产,年产
红砖300多万块。
1969年以前,由人工脱坯。1970年购进一台苏式打砖机,1973年自制两台小型打砖机,每
台日产砖坯20,000块。在建成轮窑的同时,又自制打砖机一台,日产砖坯50,000块。
1981年8月以后,阴雨连绵,严重影响了砖厂的正常生产。打砖机、坯棚都泡在水里。一
面安装小水泵排水,一面动员职工、家属用脸盆舀水。道路泥泞,不能用小车装窑,就用人工
搬坯。在大灾之年生产红砖400万块。
1983年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工人生产积极性大增,当年生产红砖640万块。1984年增到
670万块,与1982年相比增产40%。
瓦厂建于1966年,当时只有两名职工和十几名家属。1968年增$20余人,年产瓦5万多片。
搬迁后于1973年建制瓦车间和瓦窖,采用人工压瓦,质量较差。为了提高质量,1974年从辽宁
运来“苦土”制瓦,由于价格太高,质量亦不理想,次年停用。
1975年制瓦车间进行革新,改造了干燥设备,把原来的干燥洞改为火炕式,干燥效率提高
三倍以上。并重建万斤瓦窑,年产瓦40万片。1981年场试制铁皮瓦成功,比之泥瓦质量可靠,
造价低廉,因而停止了泥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