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十二章 工副业

第一节 概况



场的工副业,是以自给为目标发展起来的。1958年,汤原农场发展成型,工副业也随之兴
起。大致可分为:为职工生活服务的粮油加工、食品加工、酿酒,为生产服务的农机修配,为
基建服务的制材和砖瓦生产等。从业人员约占全场工人总数的20—27%。生产总值约占全场的
14—20%。
工副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958年——1968年为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设备
陈旧,多用手工劳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1969年——1976年为设备更新期。1977年—
—1985年为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建立和完善各种责任制,经济效益比前
大有提高,逐步由亏转盈。但是,无论经营规模、管理和生产计划,都没有改变自给的性质,
致使现有设备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食品生产,质量低品种少,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管理体制,有过几次变化。初建时虽设了副业股,但下属只有一个打渔队。1958年秋,建
成酒厂、油坊和豆腐坊。1960年,成立工副业生产办公室,设总支委员会,实行单独核算。兵
团成立后,由后勤处供应股领导。1977年改制后,设工业交通科。1979年改为工交生产办公室,
成立党总支,基建队、面粉厂、食品厂、汽车队、制材厂、砖厂归其领导。1981年又改为工
业交通科,但只领导一个汽车队和养路队。各厂均实行对口领导,如粮油厂、食品厂归商业科,
制材厂、砖厂、基建队,归基建科;修配厂归农机科,财务直接由财务科归口。实践证明,这
种领导形式是可取的,能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活跃经济。1971年——1985年,生产总值为2,267.2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