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一节 概况



1965年4月,开始架设高压配电线路。抽调12名机务工人组成架线班,归工程队领导。全
班没有一个正式电工,没有任何机械力量,只有一辆马车作为运输工具。由于没有专门技术人
员,对此项工程既无设计又无计划,盲目上马,干出来的活,不合标准。如用8米木杆,坑深
2.2米,档距150米,不装横担就立电柱。一个月以后便停止施工。
1966年6月,曙光农场安装队侯心善等三名技工来场支援。通过勘察设计,于8月正式施工。
原来架设的8米电柱,全部由拖拉机拽出来,换上10至12米的木杆,平行排列,用原进货的35
平方毫米无钢芯铅线70米一档,进行架设。当年完成场部至l队、3队,5队、解放、长青的线
路,架设高压配电14.7公里,低压配电8.3公里,以及室内照明和动力安装。架线班的同志不
怕艰苦,不计报酬,团结一致,坚持在大雪纷飞、冷风刺骨的冬天施工。他们每天背着材料和
干粮,步行十多里,脚冻木了跑一跑,干粮冻硬了烤一烤,顶风冒雪战斗在十米高空。
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袭击农场。一场“横扫一切”的运动开始了。当时,由于全
场急需用电,架线班的同志白天工作,晚上搞运动。随着“革命”风暴越来越狂,工程队基本
停工闹“革命”了。但是,他们仍然坚守岗位。1967年至1969年,胜利地完成了全场高压配电
线路54.3公里、低压配电线路36.8公里的任务,使全场照明和生产都用上了国电。
1971年冬,架线班六名同志随搬迁先头部队来到蒲鸭河,在1连住地盖一间木板房做发电
房,从兄弟团调两台84


发电房正式建在水利连。先后在7、6、17连、鹿场、8、13、4、3、15、9、11连架起木杆配
电线路40公里。在当时还不能集中发电的情况下,采用各自发电的供电方法。发电机不够用,
电工班的同志自己动手改装发电机5台,解决了大问题。团部发电房采用并车发电,引来不少
兄弟团队前来探讨,得到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