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十四章 通讯

第一节 概况



通讯工作建场至“文革”前,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最初,只有20门磁石交换机一台。1958
年冬,15军支援20门磁石交换机一台、电话机和被复线一部,场部地区和几个主要生产队装上
了电话。线路多用被复线,很不标准,电线杆更是五花八门,所以通话质量很差,经常断路。
文件交往,主要由通讯员骑马完成。通讯人员7人(包括总机值班人员),由办公室管理。
1971年搬迁蒲鸭河以后,增添100门供电交换机一台,50门磁石交换机一台,通讯人员增
至9人。1975年设通讯股,专门领导通讯业务,股长姜太权。
1977年改制后,通讯股改为通讯站,站长丁传会。1984年4月,许连柱接任站长,通讯人
员增至20人,分话务、载波,外线三个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讯工作向现代化发展,场
投资42万元(前8年的3倍多),通讯工具实现一网三化(电话会议网,电话载波化、文字传真化、
线路标准化)。
普阳地区的通讯建设,最先架设的是沿军普公路的线路约40余杆公里,使农场与上级领导
机关的电话得以沟通。接着,抢架柳木岗线路31杆公里,使3、4、5、8、11、13、15连的通话
能力得到改善。